近日,一位考研英語教師在直播課上“罵醒”偷懶學生的“勸學”視頻被做成了抽象表情包,并在一些考研學子和網民的傳播下成功“出圈”。有人說,這種犀利而不失風趣的教學風格,很有過去初高中時嚴厲的中年班主任的感覺。不少備考學生甚至私信這位老師,主動“求罵”,來激發自己的學習動力。這一學生呼喚“嚴師”的現象背后,是一場圍繞教學實踐、家校關系的深刻變革。
隨著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不斷完善與教育部門對教學行為規范化的逐步落實,體罰、辱罵學生的情況已比較罕見。然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在當下教學實踐中,“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 的現象日益凸顯。不少教師擔心對學生管得嚴了、說話重了可能擔責,在教學任務本就繁重的背景下,與其冒險當“嚴師”,不如當“甩手掌柜”。這一現象的產生,固然受到家校關系敏感,以及少數家校糾紛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核心癥結在于教師在行使懲戒權時難以精準把握尺度。
讓教師安心教書育人,首先要先解除“嚴師”的后顧之憂。目前,有關部門已出臺一系列政策與規范,明確提出要“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為教師成為勇敢擔當、積極作為的“嚴師”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據。另一邊,校方也要做好落地工作,包括制定清晰、具體、可操作的學生行為規范和懲戒準則,組織教師參加培訓,提高把握懲戒尺度的能力,同時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才能讓教師在實施懲戒時有據可依,讓學生和家長面對處罰心服口服。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嚴師”,可不是只有“嚴”一項要求。在給予學生刺激、給學生打氣之外,前述的那位考研教師還能切實地以這種方式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印象,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呼喚的“嚴師”,更多其實既寬嚴有度、教學有方,又滿腹經綸、春風化雨的“能師”。
“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學有專長是“能師”的基礎,涵養德行是“能師”的核心,寬嚴并濟是“能師”的手段。作為“能師”,既要能充分為學生答疑解惑,也要能擔得起“為人師表”的職責,更要能針對學生的不當行為進行必要引導與糾正。能否充分掌握懲戒的尺度與方式方法,是衡量“能師”的一大關鍵。適度的懲戒,是教育智慧與藝術的展現,也是學生成長中最關鍵的準繩。離開“能”的“嚴”只會破壞學生、家長對教師的信任;而沒有“嚴”的“能”,終究難以助力學生在成材之路上積累成長與蛻變的營養。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支持教師積極管教、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的關鍵,僅靠教師一方是遠遠不夠的,是一項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四方面緊密合作、共同推進的系統工程。一方面,積極推動配套文件出臺,不斷細化、完善教育懲戒的規范體系,明確教育懲戒權的行使原則、目的、情形、措施、程序、責任與救濟等事項,讓學校和教師會用、敢用、慎用教育懲戒措施。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也應結合實際,進一步為行使懲戒權劃出“禁區”“紅線”,建立相應的監督、評估與反饋機制,使學校在實施教育懲戒的過程中實現規范化與人性化的有機結合。
另一方面,教育懲戒權的公正合理行使,離不開家長和社會的理解與支持。一邊要繼續提高對家長與學校在懲戒問題上溝通聯動的重視,積極聽取家長意見,站在共同關注學生發展與成長的立場上,獲得家長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另一邊也要努力傳播尊師重教的正能量,形成理解、尊重、支持教師的良好社會風尚,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作者分別是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