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多時間,意大利參議長拉魯薩、葡萄牙國務部長兼外長蘭熱爾、法國外長巴羅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接連訪問中國。據外媒報道,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還將于4月上旬實現其任期內第三次訪華。來訪的歐方官員發出對華合作的一致信號,認為中方是重要伙伴,愿意通過對話超越差異和分歧,攜手應對挑戰,共同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
國際格局的迅速深刻演變,特別是來自華盛頓的強烈沖擊,似乎正在推動歐方集體展開“對華外交攻勢”。“特朗普2.0”時代開啟后,從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副總統對歐洲價值觀的無情批判,到美國與俄羅斯越過歐洲直接就俄烏沖突問題展開談判,從美方一再威脅撤出對歐洲安全保障,再到對歐洲無差別征收汽車關稅,無一不在顛覆歐洲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基。相比之下,中方“支持歐洲一體化和歐盟戰略自主”、對歐盟“抱有信心”的表態顯得彌足珍貴。
實際上,歐洲各界有識之士早已發出相關呼吁,并先行一步。在近日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歐洲企業代表陣容強大,約占總參會人數的40%,顯示歐洲商界對繼續投資中國的熱情,他們看重中國的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尤其是政策的確定性延續性。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指出,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在場的40多名各國代表中有多達15家歐洲企業代表,他們的感受無疑是最真切的。香港《南華早報》發表評論稱,歐洲的CEO們希望與中國建立更緊密關系,布魯塞爾應傾聽他們的心聲。
歐洲對華態度作出務實轉變并非易事,內部還有不少人篤信跨大西洋聯盟不致徹底崩壞,將中國作為伙伴似乎不符合“政治正確”。歐委會負責貿易與經濟安全事務的副總司長瑪麗亞·馬丁-普拉特最近對改善對華關系的想法潑冷水,稱這是“簡單化”思維,并重提歐盟對華“去風險”政策,對自己的上司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發出的對華積極信號作出另類解讀。有媒體披露,德國即將組建的新聯合政府在協議中,依然將中國列為“制度性對手”。但歐洲學者日前透露的一則信息反映了殘酷的事實——謝夫喬維奇委員在訪華前受到美國商務部長緊急召喚赴美,歐方滿懷期待,卻在飛機落地華盛頓后即被告知,特朗普總統已經下令在關稅正式生效前“根本沒得談”。
歐洲應該更具長遠戰略眼光。中國不是歐盟向美國輸誠的“投名狀”,也不是歐盟自抬身價的墊腳石。發展對華關系不應是權宜之計,更不應成為對美政策工具。中歐合作體量大、領域寬、韌性強、潛力足,不僅是雙方人民福祉的來源,也是當今世界和平穩定發展之錨,這是中歐關系具有獨立價值的原因。中方發展中歐關系向來是真誠的,從沒有像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女士所擔心的,對歐美貿易戰“看笑話”。在《巴黎協定》簽署10周年之際,中法兩國簽署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各方期待中歐在全球治理領域共同展現大國擔當、發揮更大引領作用。
歐方維護自身利益的緊迫感則是顯而易見的。法國外長趕在美國更大規模關稅生效前訪華,征得中方同意對法國干邑行業征收額外關稅推遲三個月,為法國酒類生產商提供了寶貴的“喘息”機會。這再次充分體現了中方對發展中歐合作、妥善解決分歧的誠意。但據參與上周中歐會談的知情人士透露,歐方“拉單子”“高要價”的情況普遍存在,專注解決己方利益關切,卻對中方合理要求照顧不足。中歐關系能否取得更大發展,取決于雙方能否相向而行。“公平競爭”與“對等開放”,同樣是中方的關切。歐方能否妥善解決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征收的高額關稅等突出問題,將是對歐方誠意與決心的考驗。(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