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決定解放戰爭走向的是淮海戰役,那么孟良崮戰役將成為淮海戰役的前奏。孟良崮位于山東山蒙陰縣,在北宋時期曾是兵馬大將孟良的操練兵馬之地,而在千年之后的一場大戰,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947年,老蔣徹底撕破臉準備對山東和陜北地區發起攻擊。此時駐守中野的華野張軍在陳粟這對老搭檔的領導下,開始采取示敵以弱、以退為進的策略。很快他們的戰略意圖起到了作用,國軍顧祝同認定我軍頻頻繁示弱,進而出動三個兵團圍剿華野。
戰爭的變化是從國軍中的精銳部隊整編74師開始。在顧祝同的命令下,被視為老蔣嫡系王牌的張靈甫開始急于求戰。這一細微的變化逃不過陳粟兩人的眼睛,他們決定抓住機會予以反擊。陳毅堅定的表示,在這時候我們必須有百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氣魄!
1947年5月11日,74師從垛莊出發,他們的目的是向坦阜推進并完全占領該地區。張靈甫的軍事部署一貫是以三分旅為主力齊頭并進,呈品字形向前推進。張靈甫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中央的眼睛,在仔細研究過他的動向后,中央決定先把張靈甫這塊肥肉咬在嘴里,隨后在5月13日晚,這場看似圍點打援實則釜底抽薪的孟良崮戰役就此打響。
在天馬山方向,張靈甫遭到我軍的迅速打擊,華野占據制高點切斷74師的通訊,隨后無路可退的張靈甫才跌跌撞撞的向孟良崮方向撤退,隨后立即向友軍湯恩伯求助。在大敵當前,湯恩伯非但沒想著迅速回防,反而認為這是個將華野一網打盡的絕佳機會,為此他特意派出十個師的部隊反包圍華野。
湯恩伯的這一舉動看似精明實則愚蠢,華野上下也是十幾萬的大部隊,而且周圍還有中野在一旁虎視眈眈,就算十個師的部隊能反包圍華野,可整編74被吃掉對整個解放戰爭的走向有著至關重大的影響。
不得不說湯恩伯的胃口還是大了些,在5月14日黃斗山戰役中,整編74師被全線包圍,四面楚歌之際他再次向湯恩伯求助,但對方的指示是轉移陣地,以孟良崮為核心堅守陣地吸引我軍主力。
接到命令后,整編74師從285高地轉移到孟良崮高地,由此一場慘烈到極致的戰役由此打響。在所有人以為我軍的裝備武器還是小米加步槍時,殊不知那時候我軍中已經有成建制的炮兵以及步兵方陣,在這樣的裝備條件下,華野有兩個縱隊的兵力,無論從武器還是裝備都可以和敵人硬碰硬一回,這也導致了孟良崮戰役的慘烈程度一度成為解放戰役之首。
5月12日中午,孟良崮戰役正式打響,張靈甫敏銳的察覺到華野的意圖,但此時的他卻有恃無恐,國軍主力部隊就在不遠處,只要將華野拖入加時賽必定能扭轉戰局。事實也正如他所料,老蔣得知孟良崮戰役打響后,電令李天霞、黃伯滔迅速支援74師,但沒想到的是,李天霞和張靈甫關系緊張,在最后出兵不出力導致支援沒有到位,直到5月16日中午,張靈甫和他的74師在華野的包抄下被全數殲滅。
這場慘烈的戰斗,讓原本蔥綠的山林成了一片荒蕪,河水被鮮血染成血紅色,山峰也被炮火削平,戰場上到處都是殘缺不堪的斷肢斷臂,士兵的尸體密密麻麻的散落在陣地,以至于在三年后,當地的老百姓都不敢上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