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耕備耕以來,市農研中心立足職能,深耕一線,及時成立了由農業技術專家組成的春耕技術指導服務團隊,以解決廣大農戶、大戶、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服務全市春耕生產。
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不僅豐富了農民的農業科學知識,還開闊了視野,啟迪了思路,受到了當地農民的歡迎。
播下試管苗 百合“花”開試驗田
3月31日8時,蘭州市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百合站的技術人員到達榆中縣東灣村百合試驗基地,開展百合新品系定植與百合種球繁育試驗。
該基地在榆中南部二陰地區,土壤類型為黃綿土,平均海拔1990米,氣溫6.6℃,適宜百合生長發育。在基地的宣傳牌上,由市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獨家培育的“冰清”“玉潔”百合品種認定證書赫然醒目,連綿的山巒下,田野里土地平整,還不時有春風掠過,一派充滿生機的春耕圖景。
當天上午,團隊技術人員在基地分工協作,通過整地、施肥、開穴、種植、覆土、覆草等環節,利用組裝式百合移栽開穴器在大田定植了一畝百合新品試管苗。中午簡單用餐后,團隊技術人員又進行百合種球繁育試驗測評。從挖一粒小種球開始,經過分級、稱重、測量、記錄等程序,完成了新技術對百合種球繁育影響原始數據的記載與初步評價。
大田里定植百合試管苗的高級農藝師楊道蘭說,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走進田間育苗是工作常態。使用組裝式百合移栽開穴器可提高人工勞動效率的40%至60%,希望通過我們的積極工作,早日選育出蘭州百合新品種,盡快實現蘭州百合種球的規模化生產。
育出新種苗 優勢品種提質效
近年來,隨著鮮百合價格的持續走高,有效拉動了百合市場的行情,百合產業已然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朝陽產業。但是,我市百合種植區域,依然保持著傳統的“家家種百合,戶戶留母籽”的情況,客觀上導致蘭州百合質量有所下滑。
針對目前僅有少數企業或合作社開展以鱗片籽球繁育技術為代表的小規模、試驗性的優質種球生產,尚未實現優質種球的規模化培育和市場化供給的情況,我市制定出臺了《蘭州百合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4-2030年)》,大力推進百合產業擴量提質、延鏈增效行動。
作為我市農業農村系統重要科研機構,市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主動作為,果斷出擊。在全面了解掌握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瓶頸的基礎上,多方考證,廣泛調研,建立了榆中縣蘭州百合科研工作站,開展百合種質資源引種與觀察、百合花期調控及授粉結實、百合雜交實生苗地栽、新品種規模化繁育與推廣等方面工作,加速推進蘭州百合新品種選育,實現蘭州百合種球規模化生產。
同時,我市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科研院所匯集、人才濟濟的資源優勢,組建蘭州百合育繁推創新聯合體。建成集“百合新品種選育+組培脫毒快繁+百合鱗片優質商品種球培育”三位一體的繁供體系,實現百合優質種源的有效供給。開展以“蘭州百合抗旱抗黃化抗連作提質增效綜合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蘭州百合優質鱗片籽球繁育基地建設與“中百一號”優質種源繁育。
該中心百合站站長彭志云坦言,應當說在百合品種創新方面,成效明顯。在系統選育方面,中心對上一年培育的4個蘭州百合新株系1.2萬個單株完成了歸圃移栽。在雜交選育方面,選配雜交組合23個。其中有效結實17個,采用胚挽救技術對雜交蒴果進行了無菌培養,已獲得雜交實生無菌苗1.85萬余株,計劃在4月中下旬待到地溫回穩之后進行煉苗地栽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還對搭載“實踐十九”號衛星的搭載物——蘭州百合籽球,完成了第三次組培轉接工作。同時,開啟“冰清”“玉潔”2個蘭州百合新品種進行組培再培養,以滿足鱗片籽球繁育的良種所需。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按照時序順利推進。
解鎖“芯”密碼 繁育體系再升級
蘭州百合是“甘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中的佼佼者,百合鱗片籽球繁育技術體系則是確保蘭州百合創盛不衰的“芯片”。
我市在充分試驗的基礎上,對蘭州百合鱗片籽球繁育技術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技術性修正與完善,凝練并形成了從優質母球選擇、百合鱗片插前藥劑選擇及消毒處理、植物生長調節劑干預、壓埋基質優化配比、鱗片密度確定、基質槽保濕增溫處理、不同部位百合鱗片籽球產生量差異性比較、鱗片球肥水管理、鱗片籽球歸圃移栽等技術環節銜接有序的技術流程,使蘭州百合鱗片籽球繁育技術體系日臻完善。同時,結合日光溫室、鋼架拱棚的自然溫度優勢,以及地熱線基質層階段性加溫,采用“春促早、秋延后”的手段,延長其年生長周期,有望使蘭州百合鱗片種球的培育周期縮減至2年。
目前,蘭州市百合種植面積15.5萬畝,占全省27萬畝的57%,百合加工企業220多家,年保鮮貯藏能力4.4萬噸。產品包括初加工產品、即食食品、飲品、護膚品、保健品5大類19個品種,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等城市,同時,還出口日本、韓國、美國及東南亞等國家。
據彭志云介紹,目前,榆中縣蘭州百合科研工作站已對2024年度培育的110萬枚“優勢單株復合群體”鱗片籽球完成了拱棚條件下的歸圃移栽再培養。2025年度的鱗片籽球培育工作正在如期推進,今年計劃新培育150萬粒。
科技加服務 實現增產又增收
日前,蘭州市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技術人員走進紅古區,在花莊、平安等鄉鎮的設施草莓棚內釋放斯式鈍綏螨,“以蟲治蟲”,引導農戶轉變對傳統農藥的依賴,進而提升草莓品質,保障果品安全,推動當地草莓產業向綠色、生態轉型,為打造綠色優質農產品提供了科技支撐。
為做好春播技術指導服務,我市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果園、農業專業合作社等開展糧油作物、西瓜栽培技術、果樹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專業知識培訓,提升農民農業科技水平,助力農民增產增收,推動農業產業發展。
榆中縣貢井鎮貢馬井村開展糧油作物科技培訓后,村民們表示:“這樣的培訓讓我們學到了新技術,種糧更有信心了。”
農技人員在西固區金溝鄉馬家山村蘋果園使用無人機開展石硫合劑芽前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后,果農楊師傅高興地說:“每年果園得打好幾次藥,人很費勁,這無人機打藥省工省力,效果還好。”
市農研中心農作站站長、正高級農藝師孫振榮說,為更好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團隊成立了玉米、小麥、馬鈴薯、蔬菜等4個春播技術指導小組,還匯編了蘭州市2025年農作物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并遴選2025年全市農作物主導品種174個,主推技術35項(涵蓋糧食、蔬菜、百合、西甜瓜、果樹、花卉、畜牧、漁業等領域),以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支撐作用,加快全市優良品種、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助推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延鏈增效益 農民切實得紅利
對蘭州來說,如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落地見效,推動都市型現代農業延鏈增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廣大農民群眾從農業生產活動中切實獲得農業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紅利”?
蘭州市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主任胡朝棟坦言,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創新。作為我市農業科研機構來說,要緊緊依靠自身科技人才優勢,以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為目標,堅持穩面積與提單產共同發力,扎實開展技術指導工作,服務“三農”工作。該中心將進一步強化與在蘭“新四軍”的合作,全面開展玉米新品種選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綠色防控等領域的合作交流。通過與甘肅和恒農業技術有限公司、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成立玉米產業關鍵技術聯合創新研發與應用聯合體,在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上發力,加速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今年,我市已遴選適宜全市不同生態區域種植的農作物主導品種142個,主要栽培技術20項,通過“三新”引進,提升了全市農業科技的服務實力。該中心將通過聯合攻關,進一步整合全市玉米產業優勢資源,打破一批玉米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強化和鞏固全市玉米產業發展,為全市玉米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萬宏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