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蘭州來說,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落地見效,讓廣大農民群眾從農業生產活動中切實獲得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紅利”,促進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呢?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部分專家學者,傾聽了他們對于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見解和主張。
深挖潛力 加速農研成果轉化應用
——訪蘭州市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副主任、二級研究員謝成俊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蘭州市聚焦“牛羊菜果蔬藥”六大主導產業和“百玫瓜桃魚梨面”七個特色產品,培育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形態,生動體現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蘭州實踐。如何更高質量地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蘭州市應著力打造協同創新的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產業基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落地見效,以保障農業生產提質增效。采訪中,蘭州市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中心副主任,二級研究員謝成俊這樣說。
蘭州地處黃河上游,溫帶大陸性氣候顯著,晝夜溫差大。蘭州市要在百合、玫瑰、高原夏菜、西甜瓜等特色農作物上精準發力,深入挖掘特色農產品潛力,通過引進新品種、優化栽培技術,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品質。通過品牌打造、“五良”融合、成果轉化、示范引領等措施,持續推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重構”,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同時,要深入挖掘蘭州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將文化底蘊融入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中,打造具有蘭州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讓蘭州“甘味”走出甘肅,走向世界。
生產力是促進產業發展的核心因素,蘭州市要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促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融合發展。通過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田水利條件,完善灌溉系統,提升土壤肥力,打造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的良田,為農業高產高效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要依托在蘭農業科研“新四軍”的優勢力量,引進和培育適合蘭州地區的耐旱、耐寒、抗病的優良品種,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和繁育體系,強化示范推廣,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著力研發和引進適宜蘭州各類地貌特征的高效農機,切實提高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主糧作物和蘭州百合、高原夏菜等特色農業的全程機械化使用率,推廣無人駕駛農機、植保無人機等智能裝備,讓科技為農業賦能,逐步提高智慧農業發展水平。
蘭州市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活動。要探索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做好牽線搭橋的服務工作,著力打造政府、院所、企業協同創新的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通過整合在蘭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資源,征集、篩選并推廣成熟科技成果,提供交易對接服務,加速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同時,要持續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種質創新、生物育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領域,加大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力度,鼓勵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構建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集中展示良種、良機、良法,通過實地觀摩、技術培訓,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應用,帶動周邊農戶提升種植水平,助力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
融合發展 打造現代農業創新標桿
——訪甘肅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尚素琴
對蘭州來說,在農業產業發展中,要充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提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統籌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推動全鏈條升級,數字賦能智慧農業,讓“新農人”從靠天吃飯到“數據種田”,推動蘭州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日前,甘肅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尚素琴坦言。
就蘭州農業本身來說,農業發展最大的挑戰來自土地資源。由于蘭州土地資源有限,可用于規模化種植的耕地較少。由于產業鏈短,農產品以初級銷售為主,深加工企業少,品牌化和附加值相對較低。且市場波動大,受氣候和外部市場影響,導致農產品價格的不確定性。
蘭州如何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尚素琴說,蘭州具有不可替代的交通戰略地位、區域優勢,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開放潛力。蘭州需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精細化。同時,要深度融合農業、文化、旅游資源,構建特色農文旅經濟圈。具體來說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要數字賦能智慧農業,建設智慧農業基礎設施。在榆中高原夏菜基地、永登玫瑰種植區等核心產區建設智慧農場,實現水肥精準調控。搭建農產品溯源平臺,用區塊鏈技術記錄生產流通全流程(如蘭州百合防偽)。推廣智能溫室(如蘭州新區現代農業示范園),采用自動化溫控、補光系統,提高反季節蔬菜產量。與甘肅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培養“新農人”,讓他們從靠天吃飯到“數據種田”。
二要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推動農村電商產業發展。通過建立蘭州農業云平臺,整合生產、市場、物流數據,為農戶提供種植建議的技術指導。積極對接“甘味”品牌溯源系統,實現百合、中藥材等特色產品“一碼溯源”。依托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發展跨境電商,推動“甘味”農產品(如高原夏菜)出口中亞。培訓“新農人主播”,通過抖音、拼多多推廣蘭州百合、苦水玫瑰等特色產品。
三是建設特色農業觀光園,打造“農業+文化+旅游”的農文旅特色經濟。在七里河、西固等百合產區打造百合觀光園,策劃并推出季節性以節會為主導的農文旅活動,開發百合香皂、百合糕點等文創產品。開發休閑農業田園綜合體等業態,吸引文旅消費。在永登、榆中等縣區建立田園綜合體,結合高原夏菜種植,開發農田認養、農事體驗項目(如“周末農夫”計劃),建設農業科普館,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活動(如“從種子到餐桌”實踐課),打造皋蘭縣非遺農耕體驗活動,融合蘭州鼓子、剪紙等,打造民俗農耕文化村。
在此基礎上,開發“蘭州農文旅地圖”,整合采摘園、民宿、特色餐飲,提供一鍵導航、預約服務。鼓勵“合作社+企業+農戶合作”模式,也可以引進文旅運營公司(如攜程、美團),聯合開發農文旅線路,帶動周邊民宿、餐飲、手工藝品銷售,發展農文旅經濟。通過數字技術+農文旅融合,把蘭州打造成西北地區的智慧農業標桿,從而形成“科技賦能農業、農業反哺文旅、文旅帶動經濟”的良性循環。
雙重驅動 提供抗逆技術蘭州實踐
——訪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甘肅省種子協會副秘書長趙瑋
油葵和胡麻等特色油料作物抗旱、抗寒和抗鹽堿育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發是當前蘭州乃至全省農業產業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卡脖子”問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作物抗逆育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發提供了“蘭州方案”,我們將全面開展“以種適地”的技術研發,逐步擴大特油作物的生存空間,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日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甘肅省種子協會副秘書長趙瑋如是說。
趙瑋坦言,由于受到玉米等大宗作物的擠壓,蘭州市油葵和胡麻等特色油料作物種植面積逐年降低,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干旱鹽堿地。因此,特優作物抗旱、抗寒和抗鹽堿育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發成為當前蘭州乃至全省農業產業發展亟需解決的“卡脖子”問題。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將為作物抗逆育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發提供“蘭州方案”,全面開展“以種適地”的技術研發,讓特油作物的生存空間逐步擴大,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對于特色油料作物抗逆技術研發“蘭州方案”,趙瑋認為,蘭州市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結合現代生物技術、數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手段,推動農業產業迭代升級。通過技術突破和模式創新雙重驅動,不僅可為西北地區作物抗逆性提升提供實踐范本,還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新質生產力要素,推動農業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助力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對于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趙瑋表示,種質資源是種子“芯片”的核心,種質資源庫數字化建設正加速作物育種革命。蘭州市以農業新質生產力為牽引,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協同攻關。通過設立蘭州市作物抗逆技術創新中心,推行“揭榜掛帥”制攻關關鍵核心技術,設立新質生產力發展基金,對生物育種、智能裝備給予研發補貼。
同時,整合氣象、土壤、市場等數據資源,建設蘭州農業大數據中心,實現測土配肥、植保服務“一鍵到家”。平臺可實時監測土壤墑情、病蟲害發生趨勢等數據,結合抗逆品種的特性,動態調整水肥管理、種植密度等參數,形成“品種-環境-管理”三位一體的技術平臺,以突破傳統粗放型依賴化肥農藥的路徑,實現綠色低碳生產。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萬宏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