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歐洲安全與防務》雜志2024年第六期刊載的文章認為,4×4裝甲戰車滿足了全球諸多國家軍隊的特殊需求,能夠為其各自的作戰部隊提供機動性、防護力和火力三大性能的獨特組合。為此,近五年來,歐美和中東地區主要制造商相繼推出了眾多新型或升級版4×4裝甲戰車。本文將就美國、法國、捷克、烏克蘭、土耳其、阿聯酋等國家新近開發或升級的4×4裝甲戰車進行介紹。
M-ATV突擊車配備了美國穆格公司研制的RiwP遙控武器站炮塔
人們普遍認為,4×4裝甲戰車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機動性、火力、防護能力這一所謂“鐵三角”的任何特定性能。4×4裝甲戰車的機動性通常不如非裝甲車輛,防護能力也比不上6×6/8×8裝甲戰車或履帶式車輛;鑒于其較小的尺寸、較弱的懸掛和動力傳動系統,4×4裝甲戰車通常無法配備相同級別的武器或搭載相同數量的乘/載員(盡管也有一些例外)。4×4裝甲戰車結合了足夠強的機動性、火力、防護能力,以及相對較低的采購和運營成本,使其非常適用于執行各種任務。
通常情況下,這些任務包括武裝偵察、打擊、護衛,以及對輕步兵直接實施火力支援等。即使是4×4裝甲戰車家族也存在一系列屬性,各自擁有不同的用途。此外,許多此類車輛擁有不同的配置,因此根據其車載裝備,基型4×4裝甲車輛可以分為作戰、運輸或支援車輛。僅在過去的五年中,歐美和中東地區多家制造商就相繼推出了眾多新型或升級版4×4裝甲戰車,有些已經投入使用。
“悍馬刀鋒”概念車
A2系列聯合輕型戰術車輛聯合輕型戰術車輛(JLTV)系列最初由美國奧什科什防務公司生產,現在由AM通用公司生產變型款第二批次聯合輕型戰術車輛(JLTV A2,簡稱A2系列聯合輕型戰術車輛),其中包括四種基本配置:通用型(GP)基礎車輛、多用途/運輸車輛(UTL)、重炮運載車(HGC)和近戰武器運載車(CCWC)。
2023年2月,在競標中擊敗自2015年以來一直生產第一批次聯合輕型戰術車輛(JLTV A1,簡稱A1系列聯合輕型戰術車輛)的奧什科什防務公司后,AM通用公司獲得了一份總價值高達86.6億美元的合同(5年+5年可選訂購期權),繼續生產A2系列聯合輕型戰術車輛。不僅如此,AM通用公司還生產“悍馬”軍用車輛(HMMVW,高機動多用途輪式車輛),于2023年推出A2系列聯合輕型戰術車輛。雖然外觀上與奧什科什防務公司的A1系列聯合輕型戰術車輛相同,但A2系列擁有諸多新的特點,包括采用新型動力系統/動力總成、升級款交流發電機、鋰離子電池和降低車輛噪音改進設計,以及燃油效率更高和載貨空間更大等。其基礎裝甲具備抵御步兵武器和簡易爆炸裝置襲擊的基本防護能力,而模塊化附加裝甲可以根據任務需求隨時予以加裝;防爆座椅和自動滅火抑爆系統能夠增加車輛乘/載員的安全性;TAK-4i智能獨立油氣懸掛系統(保留了A1系列的原有設計)有助于車輛在凹凸不平或陡峭的地形行進;同時能夠由CH-47和CH-53直升機進行空運,從而具備良好的作戰機動性。
安裝在JLTV近戰武器運載車上的“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
A2系列聯合輕型戰術車輛中的重炮運載車可集成遙控武器站(RWS)或有人操控武器站,武器選項包括輕/重型和通用機槍或自動榴彈發射器(AGL);有人操控武器站配備了主動式炮長/射手防護套件(OGPT,是一種機動化旋轉炮塔,旨在保護炮長/射手免受爆炸裝置破片和輕武器射擊的傷害)。
“悍馬軍刀”裝甲戰車雖然AM通用公司的“悍馬”軍用車輛早在1984年就開始生產,目前正逐步退出美國一線部隊裝備庫存,取而代之的是聯合輕型戰術車輛,但該公司仍在繼續升級系列“悍馬”軍用車輛,并一直提供“悍馬軍刀”(Humvee Saber)平臺,以作為最初系列“悍馬”軍用車輛的后續產品。與最初的“悍馬”軍用車輛不同的是,“悍馬軍刀”在生產時就進行了裝甲處理,其基礎裝甲具備360度 抵御輕武器火力打擊的防護能力,并且底盤裝甲同樣具備抵御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襲擊的防護能力。
最新配置被稱為“悍馬刀鋒”(Humvee Saber Blade),于2023年2月在阿布扎比舉行的國際防務展覽會上亮相。作為一款高度專用的輕型裝甲戰車,初步設計的“悍馬刀鋒”概念車可在車體尾部平臺上攜帶多枚巡飛彈(據悉10枚),以對超視距目標進行打擊。有效載荷選項包括具備精確打擊能力的“彈簧刀”300和“彈簧刀”600巡飛彈。“悍馬刀鋒”裝甲戰車也可以在其駕駛艙頂部安裝“大黃蜂空中衛士”反無人機遙控武器站;該武器站集成了一套光電設備、一部測向儀和多個雷達傳感器,以及一具激光測距儀和一套可發射空爆彈藥的40毫米榴彈發射裝置。另外,機槍和炮長/射手防護套件(GPK)可以安裝在駕駛艙頂部可選配裝的炮塔座圈上。“悍馬刀鋒”裝甲戰車的任務選項包括武裝偵察、戰場準備、部隊保護和火力支援。
M-ATV突擊車奧什科什防務公司的全地形防地雷反伏擊車(M-ATV)屬于防護型機動車輛家族中較大較重的一個系列,包括五種變型,其中主要的通用戰斗型是針對偵察以及各種非常規和常規作戰任務進行優化改裝的M-ATV突擊車。M-ATV突擊車可以配備基于各種用戶需求的輕/重型遙控武器站,以安裝機槍等各種輕武器,或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或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M230LF或XM914型30毫米鏈式機關炮。
M-ATV突擊車的TAK-4獨立螺旋彈簧懸掛系統和411毫米車底距地高使其能夠在復雜的地形中行進,在無需準備的情況下可通過1米深的水障,并可通過60%的斜坡和30%的側傾坡。
乘/載員艙由以色列Plasan公司開發的裝甲套件進行防護,防爆座椅可為駕駛員、車長和最多9名載員提供額外保護;如果軸距加長,M-ATV突擊車的載員數量可以增加到10名,是所有變型款M-ATV全地形防地雷反伏擊車中最多的。該車設有兩個后艙門和一個雙開頂艙門,乘/載員可在作戰條件下快速方便地進出。
“格拉赫”坦克殲擊車
法國“圣甲蟲”輕型裝甲車法國阿奎斯公司開發的“圣甲蟲”輕型裝甲車被認為是VBAE輕型裝甲戰斗支援車項目的主要競爭車型,旨在替換法國和比利時軍隊裝備的VBL輪式輕型裝甲車,VBL輕型裝甲車自1990年起開始列裝法國軍隊。
2023年12月,阿奎斯公司和法德合資的KNDS集團簽署了一份合同,共同進行預設計研究。阿奎斯公司被指定為主承包商,比利時約翰·柯克里爾防務公司是主分包商。采購通過歐洲聯合軍備合作組織(OCCAR)進行,該組織表示,第一批新車輛的交付日期為2030年。目前,法國預計到2035年總共將采購1440輛,比利時將購買300輛。據報道,到目前為止,法國武裝部隊已經確定需要至少兩種變型款VBAE輕型裝甲戰斗支援車,包括火力支援型和偵察型。
配備阿奎斯公司研制的“大黃蜂”遙控武器站的“圣甲蟲”輕型裝甲車
“圣甲蟲”輕型裝甲車長5.25米、寬2.1米、高2米,總重8噸,包括駕駛員在內可容納4人。與許多同類車型不同的是,“圣甲蟲”是一款混合動力車輛,配裝一臺輸出功率為224千瓦的V6柴油發動機,以及一部75千瓦電動機,其發動機與一個擁有8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的自動變速箱相連。機動性方面,該車最高公路速度可達130千米/小時,憑借其四輪驅動、全輪轉向能力和385毫米的車底距地高(可以通過完全獨立可調節高度的懸掛系統增加),適用于各種困難地形。該車可以通過60%的斜坡和40%的側傾坡,并能夠跨越0.9米寬的壕溝。在電力驅動模式下,聲學和熱信號特征顯著降低;再加上相對較低的視覺外形輪廓,有助于“圣甲蟲”輕型裝甲車“隱身”接近目標。
按照阿奎斯公司的說法,“圣甲蟲”輕型裝甲車將用于執行從偵察到反裝甲作戰等諸多任務。目前的武器選項包括在“大黃蜂”遙控武器站上安裝一挺12.7毫米機槍,或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并為該車配備一門30毫米機關炮,以及諸如“阿克戎”MP等型號的反坦克導彈。此外,“圣甲蟲”輕型裝甲車還配備了針對輕武器威脅的被動裝甲防護系統,可以通過附加模塊化裝甲,以及針對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的爆炸防護套件增強車輛自身的防護能力。
捷克/斯洛伐克“格拉赫”裝甲戰術車由捷克拖拉機Zetor公司在斯洛伐克分公司研制的“格拉赫”(Gerlach)裝甲戰術車是4×4裝甲戰車領域的另一項最新成果,于2018年首次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第7屆國際防務展上亮相。該車最大重量14.5噸,屬于4×4系列防護型機動車輛中的高端產品。武器選項包括有人操控武器站或遙控武器站,允許為其配備一系列武器,理論上包括機槍、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迫擊炮和反坦克導彈等。據該公司稱,任何重量低于500千克的標準炮塔或武器站都可以安裝在“格拉赫”裝甲戰術車上,以滿足作戰人員的需求。
烏克蘭武裝部隊裝備的“哥薩克”2M1裝甲車
該車長5.92米、寬2.55米、高2.6米,可搭乘6人(包括駕駛員)。雖然相當大,但“格拉赫”裝甲戰術車具有相當令人印象深刻的機動性,包括7.5米的轉彎半徑、能夠通過60%的斜坡和57%的側傾坡、涉水深可達1.2米,以及跨越1米寬的壕溝等。六缸240千瓦發動機和六速自動變速箱可實現117千米/小時的最高公路速度(盡管制造商指出在測試中已達到125千米/小時),在綜合地形中的行程為600千米。
防護性能方面,該車配置過壓防護乘/載員艙,具備北約標準三級(STANAG 4569 Level 3)彈道防護和3a/3b級車底爆炸防護能力的德國萊茵金屬公司開發的多層裝甲。雙層V形車體設計可最大程度降低地雷或簡易爆炸裝置威脅。在2018年的測試中,原型車在其車體正下方引爆8千克TNT當量炸藥中“幸存”下來。一旦獲得采購訂單,“格拉赫”裝甲戰術車就可以在斯洛伐克批量生產。制造商強調,該車所有部(組)件都是在歐盟內部生產的。
“豹”4×4坦克殲擊車發射“短號”反坦克導彈的場景
烏克蘭“哥薩克”2M1裝甲車烏克蘭Practika公司開發的“哥薩克”(Kozak)系列裝甲車包括“哥薩克”5和“哥薩克”7防護型裝甲車,以及更大的“哥薩克”2系列裝甲車,各種配置的“哥薩克”系列裝甲車都可以用于執行諸多作戰任務。其中,長6.6米、寬2.56米、高2.42米的“哥薩克”2M1裝甲車總重量為14噸,最多可容納9人(包括駕駛員)。該車采用單體V形車體設計,裝甲由重疊的高硬度鋼板制成,內部有防裂內襯。乘/載員均配有含多層防爆板的車頂掛裝式座椅,設有五點式安全帶,旨在抵御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的威脅。按照制造商的說法,這些防護措施具備北約標準4569二級彈道防護和4a/3b級車底爆炸防護能力。
“哥薩克”2M1裝甲車配備意大利依維柯208千瓦Tector 6發動機或德國道依茨265千瓦TCD 2發動機,可搭配德國ZF系列手動變速箱,或美國阿里遜3000 SP六速自動變速箱和雙速分動箱,從而可以實現120千米/小時的最高速度和1000千米的最大行程。此外,該車還配備了雙叉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和中央輪胎充放氣系統,從而使其具備良好的越野性能。
“哥薩克”2M1裝甲車在車體后部安裝了射擊孔,理論上搭載步兵能夠在裝甲保護下用輕武器攻擊目標。頂置武器選項包括有人操控武器站或遙控武器站,理論上可以為其配備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或反坦克導彈。據制造商稱,該車可以配備一門30×113毫米機關炮;為其配備的其他系統包括360度攝像系統和NBC三防系統,旨在提高作戰能力和乘/載員的生存能力。據報道,烏克蘭武裝部隊已于2020年裝備了“哥薩克”2M1裝甲車,據信更多數量的采購工作在進行中。
土耳其“豹”4×4裝甲車土耳其FNSS公司在2018年薩托利防務展上推出了反坦克車輛(ATV)配置的“豹”(Pars)4×4裝甲車,并在15個月內開發出了新變型,以履行土耳其武裝部隊2016年授予的開發合同。2019年的試驗測試成功后,該公司開始批量生產。交付給土耳其陸軍的量產車已于2021年完成。此外,FNSS公司還向國際市場提供“豹”4×4平臺,包括“豹”4×4偵察車和“豹”4×4反坦克裝甲車(即“豹”4×4坦克殲擊車)。
“豹”4×4坦克殲擊車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火力和機動性。根據FNSS公司的聲明,該車可以遠距離摧毀主戰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然后快速轉移以躲避對手反擊。由FNSS公司設計開發的雙向穩定反坦克遙控炮塔(ARC-T),可以360度橫向轉動。ARC-T炮塔配有一挺7.62毫米機槍和兩套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可發射OMTAS、“短號”E等反坦克導彈;炮塔上安裝有整套晝間和熱像瞄準鏡,以及一具激光測距儀。“豹”4×4偵察車配有FNSS公司自己開發的Sancak遙控武器站,可為其配備一挺7.62毫米或12.7毫米機槍,或一具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或一門30毫米機關炮。裝甲車體具備相當的彈道和爆炸防護能力,然而制造商并未規定確切的防護等級。
軸距加長版NMS EWB 4×4裝甲車(左)和標準軸距版NMS 4×4裝甲車
“豹”4×4裝甲車最高道路速度可達110千米/小時,轉彎半徑7.5米。與此類車輛不同的是,“豹”4×4裝甲車無需任何準備即可執行水路兩棲任務;車尾配置的兩個螺旋槳可在水中提供推進力,使該車擁有6.5千米/小時的最高水上速度。就戰略機動性而言,“豹”4×4裝甲車可由C-130H運輸機進行空運。
土耳其NMS系列4×4裝甲車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2017年國際防務展覽會上,土耳其Nurol Makina公司推出了NMS系列4×4裝甲車。該系列車輛有基線版NMS(乘/載員7人)、軸距加長版NMS EWB(乘/載員11人)和皮卡版NMS-L(乘/載員5人)4×4裝甲車,可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種選項。
NMS系列4×4裝甲車的車體采用鋼質單體V形設計,具備抵御彈道威脅,以及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襲擊等防護能力;其基礎裝甲具備北約標準4569一級彈道防護能力,加裝陶瓷裝甲套件后,防護能力可以提升至第四級。據悉,車底防爆裝置也可以根據用戶需求進行類似的擴展。如果用戶選擇基線防護配置,車輛可以實現160千米/小時的最高速度和1000千米的行程。
NMS系列4×4裝甲車適用于執行戰斗、偵察與監視、部隊運輸或防空等任務。駕駛艙頂置遙控武器站可以配備一挺7.62毫米或12.7毫米機槍,以及70毫米火箭彈發射器或反坦克導彈,或地對空導彈。
在土耳其舉行的2023年國際防務展覽會上,Nurol Makina公司展示了皮卡版NMS-L 4×4裝甲車,其駕駛艙頂置穩定式Trakon 30遙控炮塔(土耳其本土Unirobotics公司開發)配備了一門Venom LR 30×113毫米機關炮(土耳其Canik公司產品),以及一套八聯裝Ilgar巡飛彈發射裝置。此外,該公司還計劃開發反無人機配置版NMS 4×4裝甲車(配備一部雷達和一套輔助動力裝置),旨在使駕駛艙頂置遙控武器站配備的一挺機槍能夠在很短的距離內攻擊來襲無人機。
土耳其“蝎”II裝甲車土耳其奧托卡防務公司于2019年推出“蝎”II裝甲車,其機動性和火力組合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該車長5.9米、寬2.5米、高1.98米,轉彎半徑為6米,擁有可選配的轉向后橋,轉向、加速和減速均由電氣控制(線控驅動)。這不僅提高了響應能力,而且還為車輛的駕駛員輔助技術、自動駕駛功能和遠程控制進行了預配置。
配備比利時約翰·柯克里爾防務公司CSE 90LP雙人炮塔的“蝎”IId裝甲車
“蝎”II裝甲車主要用于執行偵察和火力支援任務,武器選項包括為遙控武器站配備各種輕武器,以及攜帶和發射反坦克導彈或地空導彈。與同類車型不同的是,該車還配備了較大型的炮塔,之前曾展示過在Bozok遙控炮塔(奧托卡防務公司開發)上安裝一門25毫米機關炮、在Mizrak遙控炮塔(奧托卡防務公司產品)上安裝一門30毫米機關炮,以及在比利時柯克里爾防務公司的CSE 90LP雙人炮塔上安裝一門L36型90毫米低壓線膛炮。前兩種機關炮適用于對輕型和中型裝甲車輛以及步兵進行打擊,而低壓線膛炮則適用于對重型裝甲目標和加固陣地進行直瞄火力打擊,甚至能夠在6千米距離內、以30度仰角對目標進行有限的間瞄火力打擊。
“蝎”II裝甲車被設計成能夠采用柴油發動機、混合動力和電力驅動作為動力系統,奧托卡防務公司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2019年國際防務展上展示了其“蝎”IIe電力驅動技術演示樣車;該車受益于顯著降低的聲學和熱信號特征,加上低矮的外形車體輪廓,從而大大降低了被對手發現的風險。第一款準備上市的“蝎”II裝甲車是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2021年國際防務展會上展示的采用柴油發動機作為動力系統的“蝎”IId裝甲車。該車采用的變型款柴油發動機具有獨特的“動力包”,發動機位于后置發動機艙的右側,變速箱位于發動機艙的左側。這種布置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在需要時為有人炮塔的炮塔“吊籃”(炮塔轉動會聯動“吊籃”,炮塔內的乘員同時隨著轉動)提供足夠的空間。
阿聯酋Abjan MK2裝甲車2021年,總部位于阿聯酋的尼姆汽車制造公司(EDGE集團的子公司)在阿布扎比舉行的國際防務展會上推出了Abjan Mk2裝甲車,作為在2019年國際防務展覽會展示的Abjan 447A原型車的后續產品,該車更小更輕,可容納乘/載員5人,而Abjan 447A原型車可容納乘/載員7人;預設可執行偵察、特種作戰、反叛亂和戰術響應等任務。此外,模塊化設計允許對車輛進行改裝,以滿足終端用戶的特定需求。
Abjan Mk2裝甲車長5.62米、寬2.35米、高2.39米,總重量為11.5噸(其中包括2.9噸的有效載荷)。車體具備抵御輕武器火力打擊的能力,V形車底具備抵御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襲擊的能力。盡管制造商沒有說明該車具備的防護能力,但據了解,通過加裝模塊化的附加彈道防護和防爆裝甲,Abjan Mk2裝甲車的整體防護能力是可擴展的,以適應作戰環境。其他防護措施包括煙幕彈發射器、乘/載員爆炸波衰減座椅、NBC三防系統,以及輪胎防爆嵌件等。
Abjan Mk2裝甲車采用的獨立懸掛系統和中央輪胎充放氣系統提升了自身的越野性能,可實現110千米/小時的最大道路速度,最大行程可達700千米。此外,該車還能夠通過60%的斜坡、涉水深1米,以及跨越0.6米寬的壕溝。武器選項以頂置遙控武器站或環形安裝的有人操控武器站為中心,可配備各種武器,包括美國迪龍埃羅開發的M134D式7.62毫米加特林機槍,以提供強大的火力攻擊步兵和輕型裝甲目標;其他本土武器選項包括一挺7.62毫米或12.7毫米機槍,以及各種其他輕武器。
近年的發展和采購趨勢表明,4×4系列裝甲戰車發展勢頭強勁。該系列裝甲戰車不僅能夠在各種環境下提供靈活性和多任務響應能力,而且機動性、防護性和火力的結合,使其成為執行偵察、特種作戰和低強度沖突行動任務的理想選擇。與重型裝甲車(包括6×6和8×8輪式平臺)相比,4×4系列裝甲戰車的采購、維護和操作也更加經濟。出于這些原因,預算有限的武裝部隊和大國無疑將會繼續采購4×4系列裝甲戰車。未來的4×4系列裝甲戰車將會越來越多地添加新技術,如察打一體無人機、混合動力、電力驅動和更高效的電池系統等,以及為其配備電子戰系統和潛在的定向能武器,以執行導彈防御和反無人機任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