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湖南邵陽洞口縣的山坳里已經飄來陣陣酸甜的香氣。李樂成站在老宅后的山坡上,望著層層疊疊的楊梅林在霞光中舒展枝葉。十年前那個背著行囊離鄉的背影,與此刻滿山遍野的果實重疊,凝聚著一篇關于鄉村振興的故事。
(嫁接后的楊梅樹上掛滿“金”果實)
歸鄉拓荒:從“酸果子”到“金產業”
2021年,在外打工的李樂成因屢屢受挫,便決心回家創業。回到家鄉,他看見家家戶戶門口擺著一箱箱楊梅——這是村民每年雷打不動種植的土產,可現在幾乎賣不出去、爛在箱子里。這么好的東西,怎么成了滯銷貨?
那時的楊梅林還散落在各戶自留地里,五月收果時,青石板路上滾落的梅子能鋪成花毯。可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只能用竹竿敲打枝頭,任由七成梅子爛在地里。“咱們這的楊梅以前可是十里八鄉的好東西,現在倒成了酸掉牙的賠錢貨。”村支書的話讓李樂成心頭一顫。
那年秋天,28歲的李樂成帶著農科院新培育的楊梅種苗返鄉時,村里人都說老李家小子瘋了。嫁接后的楊梅樹第二年就掛出乒乓球大小的果實,冷鏈車開始定期進出村口,那些曾經荒廢的坡地上,逐漸立起了連片的防鳥網架。
(“梅好時光”牌楊梅與“湘村636”加盟終端店合作)
品牌破圈:“小楊梅”也能闖出“大天地”
2023年盛夏,這個村落的楊梅加工車間里第一次飄出蜜餞的甜香。李樂成記得很清楚,那天他蹲在廠子的臺階上,看著工人把最后一批楊梅蜜餞裝上冷鏈車。突然響起的手機提示音顯示,他們在電商平臺單月銷售額突破五萬元。這個數字背后,是整整三年與168家網店談判被拒的堅持。
轉機出現在與洞口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合作。當“湘村636”加盟店的綠色招牌在他的小店亮起時,楊梅系列產品占據了整整三個貨架。設計師將楊梅花紋融入包裝,開發出梅子酒盲盒、古風梅干禮盒,連快遞箱都印著“梅好時光”的標志。洞口縣局還派來了專門指導的經理——這些年輕人教會李樂成如何用短視頻記錄楊梅生長,直播間里,老梅農用布滿繭子的手剖開果肉,向觀眾們耐心講解著。
據企媒創氪了解,如今打開手機地圖,村內蜿蜒的山路旁,有5個楊梅采摘園。去年“梅好生活”特色品牌一炮而紅,前來游玩來的游客在民宿留言簿上寫道:“原來楊梅茶配烤糍粑,也別有一番滋味。”
(楊梅采摘現場)
青山答卷:用青春繪就振興“新圖景”
此刻回望,楊梅產業已為本村帶來了極高的年產值。但更讓李樂成欣喜的是那些悄然改變的生活圖景:村里的小學新建了塑膠跑道,村口多了一排白墻黛瓦的“楊梅小院”,就連七十歲的王阿婆都在村里的研學基地當起了“楊梅蜜餞制作導師”。
在縣職業中專的培訓教室里,30名“新農人”正在學習短視頻運營。他們當中有人是返鄉大學生,有人是曾經的建檔立卡戶。教室后墻掛著“一村一品”示范鎮的牌匾,窗外的晾曬場上,正在試驗立體式風干設備。李樂成常在這里給學員講十年前的故事:“那時候我們用柴火烘楊梅,要守著灶臺三天三夜。現在手機APP能實時監控所有烘干房的溫濕度,方便得很。”
深秋時節,通往梅林觀光帶的柏油路正在拓寬。工人們栽下新一批楊梅樹苗時,李樂成在朋友圈發了張無人機拍攝的航拍圖:翡翠色的梅林沿著山勢起伏,像給群山系了條碧玉腰帶。他配的文字是:“前人種梅止渴,我們種梅筑夢。”
現在的流水線上,經過365天陳釀的楊梅酒正在貼標,瓶身上印著的“洞口縣黃橋鎮石獅村楊梅”二字,在暖光中泛著淡淡的金色。等山風掠過萬畝梅林,便將清甜的香氣送往更遠的地方——那里有正在生長的振興新故事,還有永遠不會褪色的鄉土中國。(付光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