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輕的身影與沉重的歷史相遇
當00后的青春誓言與30萬遇難同胞的無聲吶喊共鳴
雨中學子用堅定的步伐詮釋了銘記的意義
4月3日
南京市雨花臺中學兩校區
高一年級部全體師生
黨員教師、家長志愿者
及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成員齊聚校園
共同參與“步履銘心·和平毅行”
清明徒步祭掃活動
這場跨越9.8公里的行走
不僅是對體能與意志的考驗
更是一次穿越歷史、緬懷先烈的精神洗禮
從2007年開始,雨中每屆高一新生在清明前后便有這場特殊的儀式,延續至今。一屆又一屆的新生們,徒步近9.8公里從學校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用這種方式緬懷烈士們,這份堅定與執著已經延續了16年。
參與本次活動的志愿者隊伍有:南京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組織“金陵先鋒”南京市退役大學生士兵志愿服務隊,包括南京林業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金陵科技學院和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分隊;雨花臺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組織“雨花戎耀”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和雨花街道、賽虹橋街道分隊;以及專業救援力量南京青年藍天救援隊,共計約百余名退役軍人志愿者。
育人初心:徒步中的成長必修課
我校黨委劉梅副書記在活動開始前為師生們加油鼓勁,希望師生們以最飽滿的熱情、最堅定的信念,完成這次意義非凡的徒步,讓這段經歷成為火紅青春調色板上最鮮明的記憶。
自2007年起,雨花臺中學堅持將徒步祭掃作為高一學生的“成長必修課”,與高二學農、高三成人禮共同構成“青春三部曲”。校黨委副書記劉梅在動員中強調:“這場行走關乎品格錘煉,更關乎民族精神的扎根。我們培養的,是心懷家國、面向未來的時代先鋒?!背蔀榛鸺t青春調色板上最鮮明的記憶。
用腳步丈量歷史,以行動守護記憶
隨著校黨委書記趙光輝宣布出發,隊伍以整齊的隊列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行進。
為了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學校提前進行了周密的策劃和準備。從路線規劃到安全保障,從物資準備到醫療保障,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精心的考慮。
作為“刷著短視頻長大的一代”,學生們用獨特的方式回應歷史?;顒又?,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與學生并肩同行,黨員教師全程護航,彰顯了代際間的責任傳遞。
在學工處、高一年級部班主任和交警的護送下,“金陵先鋒”南京市退役軍人志愿者和600名師生徒步9.8公里,走過紫荊花路、雨花南路、興隆大街、云錦路、水西門大街,歷時3個小時,來到位于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掃遇難同胞。
徒步過程中,師生們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難,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堅定和力量。這不僅是一次身體上的挑戰,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數字背后的沉重:500次重復的永別
在校領導的組織下,全體師生在公祭廣場列隊站立,祭掃儀式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正式開始。
憶往昔風雨兼程歲月如歌,看今朝百年華誕風華正茂。紀念館莊嚴肅穆,松柏蒼勁,籠罩著無盡的哀思,高一(11)班金雨晨帶領同學們默哀一分鐘,這一分鐘雖然短暫,但是難以平息無辜怨魂的憤恨,這一分鐘又很漫長,凝聚著晚輩對過往的追思和對未來的警惕。
60秒默哀畢,學生代表向遇難同胞敬獻花圈和鮮花,盡管十分疲憊,同學們依然隊列整齊,身姿筆挺,整個現場莊嚴肅白色的花束在石壁下靜默,“遇難者30萬”的黑色文字,在無聲地訴說,中華民族蒙受的冤屈與痛楚。
學生代表發言
岱山校區 高一(6)班 梁子歌
清明節,當我們站在先輩們的墓前,除了追思自己的親人,更應該想到那些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在抵御外敵中英勇犧牲的先烈們。在南京大屠殺那段黑暗時光里,也有無數的英雄挺身而出,盡管力量懸殊,可他們依然用自己的身軀去抗爭,去守護每一寸土地,守護還在掙扎的同胞。他們或許沒能阻擋住那場暴行,但他們的勇氣和抗爭精神,成為了我們民族脊梁的一部分,激勵著后來人不斷為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努力。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享受著歲月的安穩,可我們絕不能忘記這背后的代價。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我們從過去吸取教訓,明白和平的珍貴,懂得只有國家強大,民族興盛,我們才能真正守護住我們的家園,守護住每一個人的幸福。
讓我們傳承先烈們的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努力學習、勤奮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和平之花永遠綻放在中華大地,讓歷史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
教師代表發言
諸雯莉老師
今天,我們校服上沾著汗漬,運動鞋底帶著塵土,用腳步丈量了從雨花臺到這里的9.8公里。此刻站在這里,我突然想起前段時間刷短視頻時看到的一句話:“有些路,必須用腳走過才能讓心記住?!?/p>
看看我們腳上現在穿著的這雙鞋,請大家想象一下:1937年冬天的這條路上,那些被刺刀驅趕的同胞們。他們可能穿著草鞋,甚至赤著腳;他們手里抱著的不是礦泉水,而是襁褓中的嬰兒;他們的口袋里沒有能量棒,只有一張永遠寄不出去的全家福。
現在廣場上站立的是我們600余位師生的身影,可如果廣場上的人突然全部消失了呢?當今天所有參加徒步活動的老師、同學都倒在廣場上——這樣的場景要重復500次,才是30萬人的體量。這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500次撕心裂肺的永別,500次再也看不到明天的日出。
前些天我看到了紀念館的熄燈儀式,四位老人的照片從彩色褪成黑白。作為事件的親歷者,他們帶走的是一段會呼吸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目前只剩28位,平均年齡超過90歲。同學們,當最后一位親歷者的記憶隨著呼吸消散時,我們該怎么辦?那時候,我們就是新的記憶接力者!
大家玩過“傳聲筒”游戲吧?如果第一個人說“日軍在南京殺害平民”,傳到最后可能會變成“日本人在南京修建了游樂園”。78歲的日本老師松岡環用36年的時間在中日兩國間往返了一百多次,就是為了要把這段歷史從“聽說”變成“鐵證”。88年前,南京淪陷給我們留下的記憶傷痕,就像我們月考卷上做錯的題目,撕掉試卷并不代表錯誤的不存在。
今天的徒步不是要大家痛苦,我們腿腳上的酸痛,是在提醒自己:前人用血泡鋪就的路,不是讓我們跪著哭泣,而是要讓我們懂得站著去奔跑!當日本右翼修改教科書時,我們是否可以在將來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現代科技去更好的挖掘歷史,揭露并傳播真相!就像我們對著玻璃哈氣,玻璃上出現的霧氣會很快消失。歷史的記憶就像這層霧氣,只有不斷呵護才能保留住記憶的溫度。
同學們,我們是刷著短視頻長大的一代,是會用VR、會做直播的00后。徒步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方式,我們以徒步的方式學會體味苦難,在苦難中懂得警醒,在警醒中守護記憶的方式。不把憤怒留存于表面的剎那,而要將責任寫進無限可能的未來——用00后獨有的時代方式,讓記憶永遠保持呼吸,讓三十萬星光永遠不滅!這才是今天,我們用大約兩個小時,徒步9.8公里立足于此的真正意義!
我校還特別邀請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教育專員劉鈞毅老師現場教學。通過他的專業講解,讓我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及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遞,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通過老師的分享,我們將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和平的珍貴,以及作為當代青年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16年步履不停,雨花臺中學以行動詮釋教育的深度。當歷史的警報聲與青春的腳步聲共鳴,我們看見:銘記,從來不是停留在紙頁上的符號,而是一代代人接續傳遞的火種。
圖文來源:南京市雨花臺中學
編委會:周潔 袁靖涵 舍春 桑迪
欄目主編:周潔
聯合出品:
南京報業集團江豚新聞融媒體中心
南京電視臺牛咔視頻《新魅力校園》欄目組
江蘇教育頻道《名校名家行》欄目組
本平臺及網站發布內容,由江蘇新魅力校園融媒體中心原創或者甲方授權,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如若發現我們的內容使用了第三方素材,請權利人聯系我們治談授權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