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廣播電臺3月31日報道,原題:“為藝術而藝術”?如何在保持純粹性的同時實現盈利 新西蘭奧克蘭市市長韋恩·布朗曾批評奧克蘭美術館的客流量“堪比街角便利店”,缺乏經濟效益。市長的言論凸顯一個現實挑戰:當藝術文化的價值被套上經濟效益的標尺,文化機構該如何確保自己的未來?我們的研究提出“共生共創”概念——若能合理整合市場策略,市場力量與文化使命能相互賦能。
多年來,新西蘭文化機構依賴政府撥款得以隔絕市場壓力。盡管政府支持相對穩定,但缺乏連貫策略,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2024年有關預算大幅削減藝術經費,迫使新西蘭文化機構轉向商業模式,如贊助、門票收入和衍生商品銷售,這引發了對藝術純粹性可能受損的擔憂。
但市場原則與文化價值并非必然對立。2023年,新西蘭交響樂團推出數字平臺進行直播演出、公開排練和藝術訪談;該樂團還為農場雞群舉辦演出,以支持道德養殖,同時使自身品牌形象現代化。新西蘭交響樂團的流媒體策略不僅填補了預算缺口,更令樂團觸達更廣泛、更年輕、更多樣化的觀眾。通過這種市場驅動方式,樂團反而實現了“音樂普惠全民”的核心使命。文化團體無需將商業化視為“必要之惡”,反而能利用這種張力催生創意解決方案。
對于藝術領域的共生共創實踐,我們提出三大策略:首先,需挖掘文化產品的商業潛力。通過審慎操作,讓文化產品的商業吸引力不僅能支撐核心使命,同時減少對贊助的依賴;其次,文化機構需培養創業思維。全球藝術團體都在嘗試革新傳統商業模式,逐漸從以場館為基礎、門票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傳統模式轉向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如圖);最后,文化機構需展開跨領域合作,找到財務穩定與文化純粹性的平衡點。
全球各種案例表明:文化與商業之間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可以將這種張力轉化為創新與韌性的基礎。新西蘭具有獨特性和經濟可行性的創意產業,完全有能力在未來社會中占據一席之地。(作者克謝尼婭·科舍列娃等,穆弈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