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支傳奇的軍隊,這支軍隊初期的時候,是由36名正在養傷的傷員組成的,但后來卻發展成了華野主力師,稱得上是我國歷史上的鋼鐵雄獅,他們的經歷足以流芳百世,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京劇《沙家浜》,里面的很多經典唱段至今還被傳唱,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里面的英雄人物郭建光的原型,就是這支傷員隊伍最初的領導人劉飛。
至于這支隊伍的發展歷史,還要從1938年說起,當時日寇很是猖狂,已經攻占了我國的江南地區,形勢不是很好,為了打開新的局面,新四軍的第一支隊司令派人來到了江陰,希望能將當地的幾個武裝力量和部隊發展成一支新四軍隊伍,為了把日寇趕出中國,大家都齊心協力,發展的也很順利,很快就組成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隊伍,已經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了。
這支隊伍的初衷就是為了打敗日寇,也曾多次和日寇在戰場上拼殺,隨著隊伍越來越壯大,國民黨怕這支部隊會威脅到他們對江南地區的控制,于是不斷的給新四軍的軍部施加壓力,想要逼他們退出江南地區,被逼無奈下,這支隊伍只好選擇撤退,但在撤退的時候,有一些在戰場上受傷的傷員,在當時的形勢下,無法跟上主力部隊的步伐,于是就把這些傷員安排到了后方的醫院休養。
在國民黨的部隊中,有一個特務游擊的武裝部隊,就是戴笠領導的忠義救國軍,雖然不是正規的軍隊,但各個都是敢打敢拼的狠人,他們在和日寇的對戰中很是勇猛,可是這支部隊的將領戴笠和杜月笙都對新四軍很不友好,甚至是敵意很大,在我軍大部隊撤退到江陰縣顧山鎮的時候,遭到了這支忠義救國軍的襲擊,我軍新組建的這支新四軍,并不是他們的對手。
再加上當時作戰的地形對我軍也很不利,我軍無法與忠義救國軍的隊伍正面交鋒,為了保存實力,也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我軍政治部主任劉飛再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帶著一部分人繞到了敵人的側翼發起了攻擊,以便幫助主力部隊突圍,此時的劉飛,已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要命似的攻擊敵人。
就在他指揮戰友沖鋒的時候,一顆子彈擊中了劉飛的胸部,血很快就染紅了他胸前的衣服,但當時的劉飛,就好像感覺不到疼痛一樣,繼續指揮著戰友往前沖,身邊的警衛員發現劉飛中彈后,冒著槍林彈雨上前為他包扎,劉飛才意識到自己中槍了,卻只是讓警衛員看看后背有沒有血,警衛員看后發現,后背的衣服并沒有被染紅,說明子彈沒有打穿劉飛的身體。
劉飛覺得傷情沒有那么嚴重,在警衛員簡單包扎過之后,便想繼續往前沖,可是沒跑出多遠就倒在了地上昏迷了,警衛員連忙追了上去,此時的敵人已經被部隊擊退,于是便被送到了后方的醫院養傷,大部隊則繼續撤退,在當時日寇橫行的時候,為了抗戰的大局考慮,我軍也不想和國民黨自相殘殺。
那些被留下的傷員,情況也不容樂觀,在日寇和國民黨的雙重封鎖之下,當時的后方醫院,其實就是陽澄湖上的一個小木船,便于傷員的隱蔽和移動,只是船上的醫療物資很缺乏,甚至連止痛藥和消炎藥都沒有,只能用一些藥棉和碘酒為傷員清理傷口,疼痛也只能咬牙忍著,在這些傷員中,劉飛的傷情是最重的,子彈已經深入體內,擊中了肺部。
在小船上,根本就無法為他做手術取出子彈,只能任由他留在了劉飛的體內,盡量讓他的傷口不被感染,但即便是醫護人員重點照顧,劉飛的傷情還是不斷惡化,陷入了昏迷之中,就連醫護人員都覺得劉飛挺不過去了,準備考慮放棄他,為剩下的傷員節省一些資源,誰也沒想到,劉飛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力,一直堅持了下來,醫護人員都覺得他能活下來是個奇跡。
這些傷員中,劉飛在部隊上的職務是最高的,他傷情好轉之后,便成了傷員中的主心骨,在周圍群眾的幫助和劉飛的鼓勵下,傷員們也都逐漸康復了,當時陽澄湖周圍的百姓寧愿餓著肚子,也要給傷員送吃的,甚至還冒著生命危險為傷員們掩護,這些傷員才能在日寇和國民黨的眼皮下保住了性命。
劉飛可以說是一名老紅軍了,他的原名其實叫劉松卿,出生于湖北省黃安縣八里鄉的一個貧苦人家,參加革命后才改了名字,小時候的劉飛,就經常吃不飽肚子,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因為給別人蓋房子不慎從高處跌落,被送回家后,因為沒有錢醫治,只能看著父親傷情加重離世。
劉飛第一次參加戰斗的時候,是襲擊平漢線上的楊家寨車站,劉飛手持大刀沖在最前面,很是勇猛,后來便被批準加入了共產黨,還成了一個副班長,在部隊的時候,劉飛也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不認字可不行,于是便找到了部隊的文書,讓文書教他識字,兩人當時開玩笑的說,你殺一人便教你認一個字,劉飛還當真了,此后只要戰事結束,便找文書來認字,因此還在部隊上出了名。
劉飛在部隊中越戰越猛,認識的字也越來越多,1931年秋天的時候,紅四方面軍因為戰事干部損失很大,英勇善戰的劉飛,被任命為了紅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二營五連的排長,為了打勝仗,劉飛更加刻苦的學習,紅四方面軍到達陜北的時候,劉飛還參加了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的學習,成了紅四軍的領導人物。
1939年的時候,新四軍第三支隊6團來到了江陰,想要組建一支江南抗日義勇軍,建立抗日根據地,以便發展抗日武裝力量,劉飛當時就是江南抗日義勇軍的政治部主任,隊伍是組建起來了,卻遭到了國民黨的襲擊,劉飛也在襲擊中中彈,被送到了傷兵中,帶領這大家在夾縫中艱難生存,靠著百姓的接濟才沒有被敵人發現,等傷養的差不多的時候,大家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繼續上戰場。
但劉飛卻帶領這大家,利用各種機會宣傳抗日思想,不少被日寇欺壓的百姓都紛紛加入了抗日的隊伍,還有一些是地方上自己組建的武裝抗日力量和組織,那些養好傷的新四軍成了這支隊伍的骨干,就這樣,一直新的抗日義勇軍隊伍就誕生了,而且還不斷的壯大,后來竟發展成了一個軍,劉飛功不可沒。
至于劉飛體內的子彈,一直都沒有機會取出來,這顆子彈就好像是一顆不定時的炸彈,新的部隊組建好以后,在黨中央領導的安排下,劉飛被送到了上海進行治療,上海的醫療水平在當時算是比較高的了,但也沒有把握取出劉飛體內的子彈,考慮到手術的風險很大,就放棄了手術,這顆子彈就一直留在了劉飛的體內,對此劉飛也很看得開,說這顆子彈是軍功章,而不是不定時的炸彈。
劉飛在看病期間,心心念念的還是自己的部隊,既然這顆子彈無法取出來,他就馬不停蹄的回到了部隊,繼續指揮戰斗,這支新的抗日義勇軍也慢慢發展成了華東野戰軍一縱2師,劉飛也成了一縱的副司令員,很難想象,這支雄獅一樣的部隊,竟是由當初陽澄湖上養傷的36名傷員發展而來的。
1984年的時候,年近80的老將軍劉飛在南京病逝,臨終之前,專門找來了醫生,要求在他去世后,把他胸腔內的那顆子彈給取出來,留給自己的子女,當這顆藏在劉飛體內四十多年的子彈被取出來的時候,已經變成了暗黑色,還有一些銹跡在上面,后來,劉飛的家人把這顆子彈捐了出來,如今就放在蘇州的革命博物館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