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6日下午4時許,在深藍色的印度洋海面上,“蛟龍”號搭載潛航員傅文韜、趙晟婭和科學家胥維坤完成載人深潛共享航次首潛。本航次是“蛟龍”號首次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
據本航次領隊孫永福介紹,根據“深海一號”船利用多波束探測系統在調查區繪制的海底地形地貌圖綜合研判,今天的下潛點選在印度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進行,為方便工作開展,暫時命名為“鰲山海山”。本潛次的主要任務是確認潛水器的工作狀態,對所有的功能參數進行測試,驗證潛水器的技術性能。同時,開展近底航行,觀察、拍攝海底生物分布、海底地質情況,采集近底海水、生物、巖石樣品和走航環境參數數據。
早晨6時左右,船隊員們已在“深海一號”船后甲板上進行準備工作。經過對“蛟龍”號超百項內容一一安全檢查后,下潛就緒。約7時,“蛟龍”號被專用運送車推出機庫,沿著軌道移動至船艉紅色A型架下方,被絞車牽引布放至海面。這時,乘坐橡皮艇趕到的“蛙人”迅速解開了絞車與潛水器之間連接的主纜。約一刻鐘后,“蛟龍”號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慢慢沉入海底,正式開啟了下潛作業。
“蛟龍”號入水后,科考隊員們來到“深海一號”船上的潛器作業監控中心,在大屏幕上關注“蛟龍”號的下潛情況。“這是‘蛟龍’號的水面顯控系統,可以看到它正以每分鐘30多米的速度下潛。”潛航員楊一帆給記者介紹潛器作業監控中心旁邊的設備,“在‘蛟龍’號下潛過程中,在船上可以通過該系統實時觀察到潛水器下潛速度、坐標點、深度、與母船的距離以及艙內的氧氣、溫度等系列數據,以此判斷‘蛟龍’號的運行狀態。”隨后,他指向鄰近的一臺設備:“這是‘蛟龍’號聲學通信系統。可以通過該系統跟下潛中的‘蛟龍’號通信,包括文字和語音,也可以傳輸圖片。”
約9個小時后,“蛟龍”號浮上水面。此時,科考隊員們早已守候在“深海一號”后甲板上,期待一睹”蛟龍”號從深海采集上來的樣品。
羽毛狀的海百合,淡紅色的海星,黑色的巖石……這次下潛,“蛟龍”號獲得了一系列樣品,讓科學家們非常滿意。開心之余,科考隊員隨即投入到保存樣本的工作中。大家普遍表示,這些珍貴的深海“禮物”,對于研究印度洋海域的海洋生物、海洋地質具有重要意義。
6點30分,在潛器監控中心舉行的每日例會上,“蛟龍”號從深海拍攝的畫面被展示在大屏幕上。“本潛次發現海底沉積物很多,生物種類比較豐富。”結合視頻畫面,傅文韜介紹說。透過“蛟龍”號的“雙眼”,大家看到了顆粒般紛紛揚揚的“海洋雪”,在深海高壓黑暗的環境中,也存在紫色的海參、白色的海綿、紅色的蝦、細長的魚……
“本潛次開了一個好頭,希望在后續的潛次中,我們再接再厲。”本航次首席科學家欒錫武表示。
在接下來的航次時間里,“蛟龍”號預計還將在印度洋進行7次下潛作業。期待“蛟龍”號能解鎖更多未知的深海奧秘,填補諸多調查研究空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