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福
1967年12月生,河南鄲城人(祖籍安徽界首),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師、河南省“四個一批”文化人才、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鈞瓷行業協會副會長、河南機電職業學院特聘教授,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周口市第二、三、四、五屆人大代表,周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周口市十大杰出青年,周口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周口市勞動模范,民盟中央美術院周口分院副院長,2024年被河南日報社、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協會評為河南省陶瓷行業社會責任領軍人物。
泥塑作品《黃河娃》入編全國六年級上冊美術教科書,三次獲河南省民間工藝最高獎——金鼎獎。張振福泥塑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周口市人民政府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屆優秀文學藝術成果獎最高獎優秀作品獎。歷經十年求索,把泥塑和丹鈞完美結合,讓泥人穿上丹鈞衣,運用老子煉丹技法,成功研發出了丹鈞泥塑,為全球首創,獲得外觀專利一項。2020年張振福泥塑工作室被河南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命名為“河南省技能大師張振福陶瓷(泥塑)工作室”,2021年3月,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傳習所鄲城張振福泥塑傳習所”。
張振福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鄲城泥塑”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在泥塑領域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全面分析:
藝術傳承
? 家學淵源與早期培養:張振福自幼受父親影響,六七歲時便開始學習泥塑,這份對藝術的熱愛在他心中生根發芽。他憑借對農村生活的熟悉,十幾歲時就創作了許多反映農村風貌的泥塑作品,深受小伙伴們的喜愛。
? 傳統技藝的繼承:張振福繼承了傳統泥塑的制作工藝,其作品在造型上保留了傳統泥塑的生動與質樸,注重人物表情和動作的刻畫,展現了傳統泥塑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多以豫東農村生活為題材,反映了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場景,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
? 師承與交流:張振福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拜訪了韓美林、程允賢、曹春生等著名雕塑家,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指導。這些大師們的點撥,為他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和靈感,進一步提升了他在泥塑領域的藝術水平。
藝術發展
? 創新融合:張振福歷經十年探索,成功將泥塑與鈞瓷完美結合,創造了獨特的鈞瓷泥塑,為全球首創。這種創新不僅保留了泥塑的鄉土氣息和生動造型,還增添了鈞瓷窯變的神奇效果。鈞瓷泥塑在藝術上大膽開拓創新,汲取了古老鈞瓷的傳統技法工藝,使作品具有鈞瓷釉色多變、釉質細膩的特點,同時又保留了泥人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特色。
? 技藝突破:在嘗試將鈞瓷與泥塑結合的過程中,張振福遇到了許多技術難題。他遠赴禹州,租了一個窯口,經過六年的研究和燒制,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關。這種創新融合不僅提升了泥塑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還為傳統泥塑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 題材拓展:張振福的泥塑作品題材豐富多樣,除了傳統的農村生活場景外,他還創作了許多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變遷的作品。他的作品《黃河娃》入編全國六年級上冊美術教科書,《五子登科》以古代竇禹鈞的五個孩子考上狀元的故事為題材,寓意著家家戶戶子女成才。
? 藝術成就與影響力:張振福的作品先后80余次獲得國內國際展覽大獎,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展會和文化交流活動,作品被美國、新加坡、日本、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收藏家收藏。他的作品及辭條被載入《讀者》《中國藝典》《海峽兩岸美術家大辭典》等,并受到國內外100多家媒體的專題報道。
? 傳承與教育:張振福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通過現場捏泥塑、搞展覽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民族藝術的重要性。他還讓自己的女兒和兒子分別從事藝術創作和燒制、上釉等技藝的傳承工作,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分工合作,共同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總結
張振福在泥塑領域的傳承與發展體現了他對傳統藝術的尊重和繼承,以及對創新和多元化的積極探索。他不僅繼承了傳統泥塑的技藝和精神,還通過創新融合和題材拓展,為泥塑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藝術成就和影響力,以及對傳承和教育的重視,為中國泥塑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