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殿試卷,真是個讓人驚嘆的東西。他25歲就中了進士,這份卷子不光內(nèi)容牛,連字都寫得讓人覺得一般人根本模仿不下來。
說到蔡元培,大家第一反應(yīng)可能是他在北大搞改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那套理念,但其實他早年的科舉經(jīng)歷和書法功底,早就埋下了他日后成為大人物的伏筆。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份殿試卷到底有啥特別的。
蔡元培1868年出生在浙江紹興,那地方自古就是文化重鎮(zhèn),書香氣濃得化不開。他家世代讀書,家風(fēng)特嚴(yán),父母對他教育抓得特別緊。
他爹蔡光普是個地方官,公務(wù)忙歸忙,還是會抽空教孩子讀書識字。他媽葛氏出身名門,也很有文化,從小就頂著蔡元培啟蒙。
家里書多得不行,從《四書五經(jīng)》到地方志啥都有。他4歲就被送去家塾,跟著老師念《三字經(jīng)》《千字文》,小小年紀(jì)就打下了扎實基礎(chǔ)。
據(jù)說這家伙天賦異稟,過目不忘,6歲就能背一大堆詩文,鄰里都拿他當(dāng)奇才聊。
不過好景不長,他11歲那年父親去世,家里經(jīng)濟一下垮了。他媽帶著幾個孩子投奔姨媽家,日子過得緊巴巴,但蔡元培愣是沒放棄讀書。
姨媽家在紹興城外,條件一般,可書不少,姨父還是個老學(xué)究,家里常有讀書人來聊學(xué)問。
蔡元培就在這兒接觸到更廣的知識,像《詩經(jīng)》《史記》都啃了個遍。每天抄書背書,熬到深夜是常態(tài),這份堅持給他后來的成就鋪了路。
長大后,他自然走上了科舉這條道。清朝科舉那叫一個難,從童試到鄉(xiāng)試、會試再到殿試,一關(guān)關(guān)篩選,淘汰率高得嚇人。
他17歲考中秀才,22歲拿下舉人,成績一直拔尖。1892年,25歲的他終于到了科舉的頂點——殿試。這場考試在北京舉行,光緒皇帝親自盯著,從全國舉人里挑進士。
那年參加殿試的舉人差不多300人,最后中進士的才100多,競爭有多激烈可想而知。蔡元培抽到的題目是“西藏的地理位置”,得寫一篇千字以上的策論。
他靠著扎實的學(xué)問,引經(jīng)據(jù)典,文章寫得條理清楚,最后排在第二甲第34名,全國第37名,正式成了進士。
這份殿試卷現(xiàn)在還保存在蔡元培故居,內(nèi)容是講西藏地理位置的策論。清朝末年,國家不行了,但科舉還是選拔人才的大路子。
殿試是最高級別的考試,題目都跟治國大事掛鉤。這次題目讓考生分析西藏的地形、交通和戰(zhàn)略價值。
蔡元培寫得特到位,他提到西藏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東邊挨著四川,西邊連著新疆,南邊有印度和尼泊爾,北邊靠青海,位置太關(guān)鍵了。
他還寫了雅魯藏布江的走向,說它怎么影響周邊農(nóng)業(yè),又講了唐蕃古道的歷史作用。他引了《讀史方輿紀(jì)要》這類書,分析西藏怎么擋外敵、穩(wěn)國家,思路清晰又有深度。
當(dāng)時清朝正被英俄盯著西藏使壞,他還順帶提了加強邊防、修路的建議,挺有遠見的。考官一看,覺得這文章靠譜,給了高分。
但這份卷子最抓眼球的,還得是那手字。蔡元培從小練書法,最早學(xué)的是“館閣體”,就是科舉考試標(biāo)配的那種字體,橫平豎直,整得跟印刷似的,主要是讓考官看得清楚。
他小時候老師拿紅筆改他的字,挑毛病挑得特細。后來他不滿足這套框框,開始臨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學(xué)柳公權(quán)的《玄秘塔碑》,還摸了點蘇軾《醉翁亭記》的味道,慢慢整出了自己的風(fēng)格。
殿試卷上他寫的是楷書,但帶了點行書的靈氣,布局開闊,看著舒服。筆畫粗細正好,墨色不花,橫的穩(wěn),豎的挺,點圓鉤硬,撇捺都帶勁兒。
字形稍微右傾,左右搭配得自然,像“藏”字左窄右寬,“西”字上緊下松,既端正又有生氣。考官都夸他“工整不死板”,在當(dāng)年那堆考生里,這字真算出挑的。
說實話,蔡元培的書法不算晚清頂流,像張謇、康有為那種大咖的字更猛。但他這手字有個性,能在“館閣體”的規(guī)矩里玩出新意,挺難得。
我覺得吧,這不光是技術(shù)活兒,還能看出他骨子里那種不甘平庸的勁兒,跟他后來搞教育改革一個路子。
這份殿試卷是他25歲時的巔峰之作,既是才華的證明,也像個預(yù)告片,暗示了他后來的牛氣人生。
中了進士后,他先在翰林院干了幾年編修,但沒多久就看透了官場那套,轉(zhuǎn)頭扎進教育和改革。
1912年他當(dāng)了民國教育總長,1916年接手北大校長,喊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把北大整成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他不光改學(xué)校,還改觀念,硬是讓中國教育往前邁了一大步。
1927年他辭了北大校長,但沒閑著,1928年又去當(dāng)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長,弄了一堆研究所,數(shù)學(xué)、物理、化學(xué)、生物、地質(zhì)啥都搞,還弄了個歷史語言研究所,成果斐然,像殷墟甲骨文的研究就出自那兒。
他還特別關(guān)心文化遺產(chǎn)。1929年支持故宮博物院開放,把清朝的寶貝亮給老百姓看,又推地方博物館建設(shè),覺得文化不能老鎖在精英手里,得讓大家都能摸到。
他還管工藝美術(shù),辦展覽,保傳統(tǒng)手藝,這在當(dāng)時戰(zhàn)亂頻發(fā)的時候真不容易。
政治上他也摻和過,當(dāng)過國民政府委員,但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看不慣政府軟弱,辭了職,專心搞學(xué)術(shù)和教育。
晚年他去了香港,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回不去內(nèi)地,但還在寫文章、講學(xué),關(guān)心國家大事。1940年他在香港去世,72歲。
他這一輩子,從科舉到教育,從書法到文化,干的事兒都跟知識和進步掛鉤。他留下的不光是北大、中央研究院這些硬家伙,更是一種獨立思考、開放包容的精神。
現(xiàn)在看他那份殿試卷,真有點穿越感——25歲就這么能寫能想,后來的成就一點不意外。
蔡元培的殿試卷,放到今天還是個寶。不光因為他25歲就中進士,更因為那字那內(nèi)容,透著他的才氣和格局。
他的人生就像這卷子,起點高,后勁足,從清末到民國,硬是用教育和文化給國家撐了把傘。他的書法不算最牛,但那股突破傳統(tǒng)的味兒,跟他做的事兒一樣有魅力。
說白了,這卷子不只是張紙,是他一生的縮影,值得咱們好好琢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