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驅動”網站“戰爭地帶”專欄報道,時隔三個多月后,由中航工業沈陽所研制的六代機再度升空試飛,大家終于再次見到北所六代機的高清畫面,細節到位顏值一流,而且視角獨特,側彈艙設計首度曝光,獨特λ形機翼與二維矢量噴口彰顯尖端氣動布局。網絡間把沈飛六代機非正式地稱之為“殲-50”。
截至目前,各方對沈飛六代機所采取的氣動布局還尚無最后定論,但蘭姆達機翼的出現與垂尾的取消,加之該機較為扁平,因此可暫名為“超扁平無尾氣動布局”。與其他氣動布局相比,超扁平無尾氣動布局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取消了垂尾,高度融合式的氣動布局能明顯減少飛機的全向雷達反射截面積,可增強飛機的低可探測性,全向隱身能力更強。
二是無尾消除了多翼面帶來的阻力以及翼面之間的不利氣動干擾,同時機翼與機身高度融合,可減少全機的浸潤面積,進而提高全機的氣動效率。三是取消了垂尾后,機體結構在獲得簡化的同時,其重量也可明顯減輕。
沈飛六代機的機翼可分為內翼與外翼兩部分,其中內翼部分一方面要滿足實現傳統戰斗機機身的功能—滿足發動機、武器、燃油和航電設備等機載系統的裝載需求。另一方面還需要提供一定的升阻比特性或保證全機的縱向安定性和匹配全機巡航狀態縱向力矩。
外翼部分是實現全機氣動特性的主要部件,翼型要求在跨、超音速飛行條件下具有較小的激波阻力,同時還要求具有良好的低速大仰角失速特性,因此就使得其設計思路與內翼部分截然不同,此外這也是全動翼尖方向舵出現的根本原因之一。
根據最新流出的視頻來看,沈飛六代機采用了DSI進氣道,對此美國“驅動”網站也做了著重介紹。DSI進氣道在飛行器減重,減阻、減雷達反射截面積等方面優勢具有明顯優勢,因此沈飛六代機將其采用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同時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即DSI進氣道中的鼓包與機身融為一體,這有利于機體/推進一體化設計。
尾噴系統是戰斗機上最重要的紅外輻射來源之一,其紅外輻射的波段范圍一般處于3~5μm,并且由于發動機的高溫導致對飛行器尾部區域的紅外輻射強度影響非常大(主要是8~14μm),對此這便成了飛行器紅外隱身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
通過與飛行器綜合設計,利用部件對排氣系統進行遮擋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紅外輻射能量。主要包括熱部件冷卻、后機身對排氣系統的遮擋、冷熱氣流強化摻混以及降低機身冷部件對發動機熱部件熱輻射的反射等方式。
相關研究表明,二元噴管相比傳統的軸對稱噴管具有更好的摻混效果,是對雷達和紅外隱身都有益的措施。因此成都六代機與沈飛六代機都采用了二元噴管設計,不過兩款六代機二元噴管的具體區別集中在噴管形狀方面,例如成都六代機的二元噴管為連續弧形,沈飛六代機還有待進一步披露。
機械式二元推力矢量噴管在美制F-119發動機上的應用,使得大眾對這種技術逐漸變得熟悉起來,但其也存在著推力損失較大的問題,隨著國產航發技術性能的穩步提升,說明我國已將二元噴管“推力損失較大”所帶來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很多人覺得,我國的六代機應該采用軸對稱噴管。但軸對稱噴管相較二元噴管,劣勢非常明顯,因此我國只是在殲-10B戰機上有過驗證性安裝,沒有進入實際裝備。
有網友將北所六代機與殲-15系列、殲-35等艦載機進行對比,認為三者前后起落架間距基本趨同,北所六代機的機長很可能≤20米,認為北所六代機未來有望登上航母,中國六代艦載機或將顛覆未來海空戰場格局。
殲-15系列與殲-35所對標的機型,分別是F/A-18E/F與殲-35B/C。加之美國海軍將在年內對外公布下一代艦載機,使得中國海軍對六代艦載機也有著強烈需求。從過往發展歷史及當下裝備來看,由沈陽所承擔六代艦載機的研制工作,再合適不過了。可以預見,沈飛六代機除了陸基版以外,還包括艦載型。在空戰能力方面,沈飛六代機很可能比成飛六代機更強悍。
盡管美方捏著鼻子宣傳“美國在六代機領域領先中國”,但不得不承認,“中國戰斗機設計和制造能力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進步”。很顯然,中國已經大幅度縮小了與美國在軍用航空工業技術上的差距,甚至中國的頂尖戰斗機的研制已經開始領先于美國。在未來10~15年內,隨著中國兩款六代機相繼進入批量生產及列裝服役階段,中國航空工業就從"追趕者"變為"領跑者",未來海空戰的規則,或許將由中國的多款六代機重新書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