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語文教師張鵬以“權謀啟智,蒙學開卷”為主題,向初一年級的學生們展示《孫權勸學》這篇文言文的魅力。圖為學生在課堂上一邊思考一邊認真記筆記。資料圖片
■借助思維導圖、概念圖、時間軸等可視化工具,筆記可以突破紙面限制,成為知識創(chuàng)造的平臺,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課堂筆記的價值遠不止于知識的存儲,它更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習得的重要載體
課堂筆記的價值遠不止于簡單的紙筆記錄,它在當下學習活動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如何讓課堂筆記從司空見慣的被動記錄轉變?yōu)楦挥袀€性的創(chuàng)意表達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嘗試。
筆記重構:
從復制粘貼到思維圖式
許多學生將做課堂筆記變成了復制粘貼,機械地抄寫板書或PPT內容,這種低層次的記錄方式不僅難以激發(fā)思維活力,還容易讓學生陷入被動學習的困境。真正的課堂筆記應當是對學習內容的整合取舍與認知重構,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可視化呈現。筆記的核心價值在于思維圖式,即通過記錄和梳理,將隱性的思維過程顯性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化和運用知識。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康奈爾筆記法”,即將筆記頁面分為三個部分:右側記錄學習要點,左側提煉核心內涵,下方總結觀點感悟。這種結構化的筆記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從被動接收信息轉向主動思考建構,將新知識與已有經驗建立聯(lián)系,形成個性化的知識關聯(lián)。例如,學習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時,學生可以在左側記錄故事梗概和人物特點,在右側繪制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思維導圖,并在下方批注自己的閱讀感悟。這種筆記方式不僅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lián)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關聯(lián),還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清晰可見,實現從復制粘貼到思維圖式的進階表達。
在閱讀課上,筆記可以升級為閱讀探究導圖。學生不僅需要記錄閱讀內容,更要標注每一步的思維過程。可以用不同顏色區(qū)分已知信息、閱讀路徑和學習感悟,或者用符號標注重點、疑問、聯(lián)想和感悟。這種筆記方式讓語言思維可視化,讓學習路徑具象化。
筆記創(chuàng)新:
從靜態(tài)記錄到動態(tài)創(chuàng)作
傳統(tǒng)的課堂筆記往往是靜態(tài)的、單向的記錄,缺乏主動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表達。然而,當下學習需要動態(tài)的、交互式的筆記方式,讓筆記從知識的接收器轉變?yōu)樗季S的催化劑。借助思維導圖、概念圖、時間軸等可視化工具,筆記可以突破紙面限制,成為知識創(chuàng)造的平臺,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例如,學習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海上日出》時,可以引導學生將筆記轉化為“動態(tài)創(chuàng)作空間”。學生不僅記錄課文中的關鍵詞句,還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日出過程的層次變化:用紅色描繪太陽初升時的“紅霞”,用藍色記錄天空的“淺藍”到“深藍”的變化,用黃色標注太陽“沖破云霞”的動態(tài)過程。這種多感官參與的筆記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習體驗,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將靜態(tài)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家巴金筆下日出的壯麗景象。
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建立個性化符號系統(tǒng),用特定符號標注重點、疑問、聯(lián)想等。例如,學習《海上日出》時,學生可以用“★”標注自己喜歡的句子,用“?”標記不理解的地方,用“→”表示聯(lián)想或感悟。這樣個性化的筆記方式,不僅讓筆記成為學習的有力助手,還有效減輕了記錄負擔。當學生讀到“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時,可以用“→”聯(lián)想到自己爬山時的感受,并在旁邊批注:“這讓我想起自己爬山時,雙腿像綁了什么重物似的,每一步都格外吃力。”這種將文本內容與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的方式,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由課內知識延伸到生活實際,實現由此及彼的學習拓展。
此外,筆記的創(chuàng)新還可以借助數字化工具實現動態(tài)化與多模態(tài)的融合。例如,學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制作《海上日出》的動態(tài)思維導圖,將日出過程清晰劃分為“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三個階段,并在每個階段融入相關的圖片、視頻或音頻素材。這種多感官參與的筆記形式,不僅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還能引導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chuàng)造的學習轉變。通過這種方式,課堂筆記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文字記錄,而是成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意的重要平臺。它如同學習旅程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為學生的思維拓展和創(chuàng)意表達注入新的活力,真正點燃他們的創(chuàng)新火花。
筆記賦能:
從知識積累到素養(yǎng)習得
課堂筆記的價值遠不止于知識的存儲,它更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習得的重要載體。運用結構化的筆記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篩選、分類和整合信息,培養(yǎng)信息處理能力。運用思維可視化的筆記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標注疑問、聯(lián)想和感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運用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可以啟示學生重新梳理知識框架,建構認知關聯(lián),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這樣的課堂筆記賦能深度閱讀,可幫助學生實現從知識積累到素養(yǎng)習得的跨越。
課堂上,筆記可以成為一張引領學習的“思維地圖”,幫助學生從被動接收知識轉向主動思考問題,從淺層學習邁向深度參與。作為一張“學習地圖”,筆記不僅記錄知識要點,更通過結構化設計,助力學生明確學習路徑、聚焦核心問題、構建知識關聯(lián),并逐步掌握有效的認知策略。首先,筆記通過分層次、分模塊的記錄方式,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lián)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框架,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路線圖,幫助他們厘清思路,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其次,筆記借助思維可視化的呈現形式,將隱性的思考過程顯性化,使學生的思維軌跡得以留存,既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還能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與策略。最后,筆記通過個性化的批注與反思,鼓勵學生將新知識與已有經驗相聯(lián)系,將書本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從而激發(fā)深度思考,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由課堂筆記構建的“學習地圖”,不僅是知識積累的工具,更是學生思維成長與素養(yǎng)發(fā)展的生動寫照。它記錄了學生的學習旅程,展現了他們在知識探索中的思考與創(chuàng)造,成為通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橋梁。
高年級學生也可以嘗試“電子筆記+紙質筆記”的混合模式,充分發(fā)揮兩種媒介的獨特優(yōu)勢,實現信息的高效整合與思維的深度催化。例如,學習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時,可以借助電子設備快速記錄課文背景資料、名家解讀視頻、相關文學作品等大量信息,借助電子筆記的搜索、分類和鏈接功能,構建一個豐富的“時間主題資源庫”。這種數字化的記錄方式,不僅提高了信息獲取和整理的效率,還為深度思考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支持。與此同時,還可以用紙質筆記進行深度思考和個性化整理。在紙質筆記上繪制“時間流逝圖”,用箭頭標注時間的不可逆性,用氣泡圖記錄自己對“珍惜時間”的思考,甚至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朱自清筆下時間流逝的層次變化。這種手寫筆記的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幫助他們將零散的信息內化為系統(tǒng)的主題關聯(lián)。紙質筆記的物理觸感和書寫過程,還能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和情感體驗,使學習更加沉浸和深刻。通過“電子筆記+紙質筆記”的混合模式,學生既能利用電子設備的高效性,快速獲取和整理信息,又能通過紙質筆記的深度催化,將已有知識轉化為認知重構,將共有信息轉化為個性體驗。這種融合方式,不僅適應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需求,還保留了傳統(tǒng)課堂筆記的育人價值。
課堂筆記是深度學習的有力支架,是認知建構的可視化圖式,更是素養(yǎng)習得的內涵階梯。當我們轉變對筆記的傳統(tǒng)認知,創(chuàng)新其形式與功能時,它便能從單一的記錄工具,轉化為促進深度學習的創(chuàng)意表達方式。在人工智能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課堂筆記不僅沒有失去其價值,反而因技術賦能而拓展了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重新審視筆記的意義,積極探索其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充分挖掘其潛在功能,我們就能夠賦予課堂筆記全新的生命力讓課堂筆記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智慧伙伴。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07日 第05版
作者:林春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