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作者:秋秋
孩子經常把沒意思、好無聊掛嘴邊,做事也沒動力、沒熱情,一副懶懶散散的樣子。
其實,孩子這種表現,就是心理能量低。
心理能量低,聽起來不像好事啊?得治!
“治”之前先要明確兩件事:
1. 孩子的無聊、沒動力都不是小事,任何的情緒都不是小事
“上學好累啊……”
“累什么累,每天就上這幾節課!”
“好無聊……”
“你有這么多玩具,怎么還無聊呢?”
“真沒意思……”
“你說什么有意思?玩手機、看電視有意思是吧?”
“我不想動,什么也不想干。”
“我看你就是懶!”
其實,只要是困擾到你的事,就不是小事。
是的,上學很累的;是的,生活有時候很無聊;是的,沒意思的事情也挺多;是的,人就是會突然啥也干不下去。
要改變這些感受之前,先要認可這種感受的存在。
2. 孩子需要體驗無聊、沒熱情
孩子是需要無聊、慵懶的時間的,不用時時刻刻都有事情填滿,也不用隨時處在“戰備”狀態。
平時,孩子在學校連課間10分鐘都被壓縮和剝奪,放學后又是作業、興趣班,但凡有一點“無所事事”,時間表、計劃表就要再次被修改、被填滿。
看過一個報告說,中國每個學齡孩子,每天平均只有20多分鐘“屬于自己的時間”。
不用上課,不被老師家長安排計劃,不帶任何目的做事的時間,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發呆的時間,每天只有20分鐘。
我們的孩子,不自由,一直“繃著弦兒”。
只有孩子真正放松的時候,在發呆、走神、獨處、閑暇中,才能找到“我”,找到“熱情”。
人的情緒和能量狀態有波動,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
孩子需要學會的是和它們相處,才能試著學會如何不沉浸它們。
3. 況且,大人也無聊、沒勁、不支楞、“懶”、沒意思
大人也這樣。真實地生活下去,就是會這樣啊。誰也不會天天跟打了雞血似的。
大人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總有一段時間提不起精神,工作壓力、生活瑣碎、育兒焦慮等等。
都會使得我們莫名的煩躁,情緒起伏變大,一下接一下地嘆氣,一有時間就癱在沙發上啥也不想干,連眼皮都不愿抬。心累啊!
而高能量時,我們工作效率高不說,家庭瑣事也安排得井井有條,對孩子和老公也能更加“寬容”。
閑不住,根本閑不住,坐沙發上也能用腳丫子點地奏樂。
真是看什么都順眼,做什么都順利。
大人確實是有能力通過各種途徑反復治愈崩潰的自己的。
最近很火的方法是聽紅歌: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
聽去吧,前奏一響,專治各種emo和能量低。
紅歌的特點就是激昂、有力量,且十分有感染力。
有同樣效果還有《好日子》《好運來》,正向的語言好像就是能給人帶來好運,其實就是心境不同了。
只要心里有勁兒了,干啥都有力氣似的。
不消耗自己,不往心里去,主打一個:事情再糟糕,我偏不為難自己!
不過,孩子做不到這樣,他們需要父母這個外部力量來讓他動起來、好起來。
提升孩子能量的4個方法
1.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無聊沒動力”焦慮、陷入低能量
父母的焦慮和低能量,不管隱藏多深,孩子是可以很敏銳捕捉到的。孩子都有這種“超能力”。
洛杉磯大學的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情緒傳染實驗”:
他讓一個笑容滿面的人,與一個愁眉苦臉的人共處一室,并觀察兩人的情緒變化。
結果不到半個小時,那個原本笑容滿面的人,也變得悶悶不樂。
研究結果表明:
人的消極情緒,會在20分鐘之內傳染給別人。
你不高興,身邊人也會不高興。
同樣的,高能量也是可以傳染的。高能量的人是可以形成能量場的。
能量心理學書籍《能量場》中提到,能量場有三個主要特點:
能夠感知并融入世界;
能夠感染并影響他人;
能夠改變并決定環境。
當父母成為這個高能量的人時,就能感染孩子,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時,依然能給自己加油打氣、把形勢引導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上來。
2. 鼓勵孩子和他人產生連接
越大的孩子,人際關系慢慢變得復雜,能量場也許會來自父母、老師、同學/朋友。
觀察我家孩子,只要是和同學、朋友哪怕是剛剛認識的陌生小孩一起玩,也是有說有笑,跑一兩個小時完全不會覺得累。
多多出門活動、和朋友打交道,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關愛,能夠提升孩子的價值感。
一個覺得自己價值得到實現的人,一定是能量滿滿的人。
可以多給孩子創造和他人相處的機會,約著一起玩,有玩伴的情況下,家長也會省心很多。
3. 帶孩子走到自然里
大自然很有能量,只是你看不見。
看這個季節的樹葉是什么樣的,云怎么流動,陽光怎么跳躍,流流汗、笑一笑,心情和身體都能變好。
放假或者周末,可以帶孩子逛公園。
《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志》上說,即便是不做運動,只是每天到公園待上二十分鐘也能讓狀態更好。
“公園20分鐘理論”,不僅僅適用于壓力大的孩子,對于狀態不好的大人來說,也非常受用。
在戶外,和大地、泥土、空氣、陽光直接連接,接收來自大自然的能量,人會變得放松,心境變開闊,壓力和焦慮會得到稀釋。
1、帶孩子爬山。
不僅能夠調動全身細胞,鍛煉毅力、耐力,在開闊的地方俯瞰一切,看到地面上所看不到的景色,成就感油然而生。
同時也能夠帶孩子感受高度,激起孩子對恐懼的知覺。
2、帶孩子涉水。
在安全的水域,哪怕只是用手指去感受下流動的水,都有撫慰心靈的作用。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太愛水了。
帶上水槍、撈魚網,或者是觀察下水里的小魚小蝦田螺,扔石頭、打水漂,找找水面上常出現的水黽、小飛蟲……
3、帶孩子野外露營。
找塊草坪,搭上帳篷,抻上吊床,搭配上簡易的燃氣燒烤爐……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冒險體驗,有吃有喝有玩,可以從一早玩到太陽下山。
帶孩子去農村。
玩土、挖泥、爬樹,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體驗一下辛苦的勞作。
4、帶孩子運動
人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
多巴胺也被稱為“動機分子”,它負責內在動機,并提供做事的動機或者說是內在動力。
它不僅能夠增加人對快樂的期待,還能增強注意力和專注力,有助于記憶和學習。
當孩子心情不佳、動力不足時,讓身體先動起來,會使情緒變得積極。
想想身邊愛運動的人,是不是總是一臉陽光?他們不論走到哪兒,都帶有自信和有力量的氣質,傳遞給大家無限能量。
運動可以選擇跑步、快走、游泳或者各種孩子感興趣的項目。
5、帶孩子跑步。
注意安全的情況下,帶孩子去公園或者城市綠道跑一跑。掌控好自己的身體,就能帶來平穩和速度。
6、帶孩子打球。
打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或者踢足球,大跑大笑、大汗淋漓之后,不僅強身健體,也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快樂。
法蘭克福大學曾經有一項研究成果,意思是:生命的真相就是能量。
成為高能量父母,既能滋養自己,又能給孩子帶去養分,生命力滿滿,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秋秋。圖片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來源:深度育兒(ID: baomabaobao ),每天為您分享有深度,有態度的育兒知識。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