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白宮高調宣布“對等關稅”政策,給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統一征收10%的“最低基準關稅”,并對包括中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在內的主要貿易伙伴加征更高稅率。這項被稱為“對等”的關稅政策,實則是一種“自殘式”經濟手段,帶來了全球市場的劇烈震蕩,也讓美國盟友感到“被背叛”。與此同時,國際輿論卻普遍認為,中國或將在這場全球貿易紛爭中獲得一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
4月2日,美國白宮,特朗普手持外貿壁壘的報告發表講話。
一、“對等關稅”實為“通殺政策”
這一次,特朗普的政策覆蓋面極廣。除了中國,連美國長期依賴的盟友也未能幸免。日本被加征24%關稅,韓國25%,歐盟國家則面臨20%的關稅,連“死忠盟友”以色列都被征收了17%。澳大利亞和英國雖然“待遇稍輕”,但也不低于10%。
這一波操作不僅沒有區分敵友,反而“一視同仁”地將友邦拉入了“貿易戰”的火海。可以說,特朗普不是在打貿易戰,而是在向全球“宣戰”。面對這樣的局面,日本表示“極度失望”,韓國緊急召開會議,歐盟更是警告將采取報復措施,澳大利亞直接斥責“這不是朋友該做的事”。
從形式上看,特朗普標榜“對等”,但實際上更像是一種保護主義升級的強制性單邊行動。他試圖借此逼迫外國讓步,從而達到“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但這條路看起來并不好走。
二、美國自絕于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特朗普一再強調要“重建美國制造業”,提倡“自力更生”,試圖讓美國的生產體系從日常用品到高科技產品完全自主可控。然而,這樣的設想在現實中并不容易實現。現代產業鏈高度全球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依靠自身完成所有工業生產。
以蘋果手機為例,其零部件來自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只是其中的一環。如果實施全面高關稅政策,不但會造成成本暴漲,還會沖擊美國本土企業的全球供應鏈,最終損害的還是本國經濟。
事實上,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是二戰后美國親手搭建起來的,如今特朗普卻反其道而行之,肆意破壞這一體系。這樣的做法不僅損害了美國的信譽,也可能使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導地位遭到削弱。
4月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盟與中亞峰會前召開記者會。
三、盟友失望,中國或將“接盤”全球信任
正如彭博社指出的那樣,特朗普的新政策雖然對中國也帶來了壓力,但卻在無形中為中國創造了一個極為珍貴的戰略機會。
過去幾年,美國為圍堵中國,極力拉攏亞洲和歐洲盟友,建立起多邊對抗聯盟。但如今,這些盟友都成了特朗普新政的“受害者”,開始反思是否還要繼續緊跟美國腳步。與其被美國“薅羊毛”,不如轉向更穩定、更有誠意的合作對象。
而中國,恰好提供了這樣的選項。中國長期堅持多邊主義,支持自由貿易,在“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方面不斷加大投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簽署,以及與中亞、非洲、拉美國家的合作深化,都在展現中國“朋友圈”的日益壯大。
在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的同時,中國已經悄然與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接觸,商討如何共同應對貿易沖擊。中方態度冷靜、理性、具有戰略遠見,這與2018年中美貿易戰時的應激反應相比,有了顯著提升。
四、全球或將開啟“去美國化”合作新階段
美國《政客》新聞網評論認為,特朗普的做法將加速全球“去美國化”趨勢。很多國家會開始重新審視與美國的經濟依賴關系,并在可能的范圍內降低對美市場和技術的依賴。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呂祥所言,這樣的關稅戰最終只會促使非美國家之間更加緊密地合作,反而推動全球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性合作新格局。大家坐下來一起討論如何削弱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如何在彼此之間構建更穩定的貿易通道,這種趨勢將帶動全球80%人口之間的經貿關系再上臺階。
五、結語:中國的機會來了,但更需戰略耐心
特朗普的“通殺式”關稅政策,讓世界看清了美國自私、霸凌的本質,也讓原本站在美國身邊的國家開始轉向思考:是否還要將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對中國來說,這是挑戰,更是機遇。只要保持開放姿態,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和RCEP等區域合作機制,積極深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就能在這場全球大洗牌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從某種意義上說,特朗普用他的“王八拳”,給了中國一次“反將一軍”的機會——不僅沒有被孤立,反而贏得了更多國家的合作意愿。全球格局正在重塑,而中國正站在關鍵節點上,迎接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