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林縣副區長、漳浦縣組織部長
一心為民的革命者——鄧鳳林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些人以其堅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和無私的奉獻,成為了時代的楷模,深受人民的愛戴與敬仰。鄧鳳林就是這樣一位令人尊敬的革命者,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以及對家風傳承的重視。
一、投身革命,南下福建
鄧鳳林(1917.5~2006.8),1917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林縣采桑鄉(今林州市采桑鎮)付東溝村的一個普通家庭。1944年1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投身革命工作,在家鄉擔任區農會委員、組織委員、副區長等職務,為當地的農民權益和社會進步積極奔走。1949年2月,鄧鳳林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隨軍南下福建,開啟了他人生的新篇章。在南下的征程中,他擔任長江支隊第五大隊三中隊區長、小隊長,肩負著開辟新區、建立基層政權的重要任務。
二、扎根基層,心系百姓
1949年8月入閩后,鄧鳳林在福建漳州地區扎根,先后擔任海澄縣一區區長、區委副書記、區委書記等職務。他深入基層,了解民情,積極組織群眾開展生產建設,致力于改善當地百姓的生活條件。在工作中,他注重干部隊伍建設,1953年2月任縣農會主任,1953年7月任東山縣委組織部部長期間,他善于發現和培養有潛力的年輕干部,為當地的干部隊伍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1956年1月在海澄縣互助合作工作隊工作,5月任縣委副書記,他積極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推動農業生產的集體化發展。
三、文革磨難,堅守初心
“文革”期間,鄧鳳林遭受迫害,被下放到南靖、漳浦等地。盡管身處逆境,他卻從未放棄對黨的信仰和對人民的關愛。在漳浦縣當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時,他依然注重推薦干部、選拔培養年輕人,為當地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生活上,他從不講究個人待遇,縣里給的房子不住,而是選擇與老百姓一起住在用豬棚搭建的簡陋小屋里。在艱苦的環境中,他始終與百姓同甘共苦,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題,贏得了百姓的廣泛贊譽。
四、離休不褪色,傳承家風
1977年12月后,鄧鳳林擔任龍溪地區民政局局長。他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穿著一件舊軍大衣、一頂粗布帽,腳蹬粗布鞋,不辭辛勞地跑遍了漳州的各縣、鄉、鎮、村。無論是困難戶還是受災區,只要需要政府救助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將黨和政府的溫暖,真真切切地帶給了百姓。
鄧鳳林(前)與長孫鄧子超(后)合影
1983年3月,鄧鳳林離休,但他離休不褪色,依然關心著家鄉的發展和后輩的成長。他與谷文昌是同鄉、同事和好戰友,兩人共同的品質是艱苦樸素、吃苦耐勞、一心為民。這種品質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家庭。鄧鳳林對兒女要求嚴格,教育他們認真讀書、學好文化,以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在他的影響下,三個兒女皆成為文革前的大學畢業生,為社會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家里經常有平民百姓和窮親戚來串門,他總是熱情地接待,傾盡全力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難。作為組織部長,他憑借愛憎分明的態度、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幫助了許多被冤枉的好干部。原漳州市政府副市長張翼騰的父親張國和,在文革后仍受冤屈,鄧鳳林不遺余力地為他奔走呼吁,伸張正義。此外,他還積極幫扶兵災戶、烈屬戶和困難戶,為他們送去溫暖和希望。
五、情系林州,精神永存
鄧鳳林雖然長期在福建工作,但始終心系家鄉林州。1999年,當他的孫子鄧子超得知林州某建筑隊因甲方拖欠工程款而陷入困境時,主動協調有關部門,迅速追回工程款,保障了民工工資的及時發放。這一舉動體現了鄧鳳林家族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和樂于助人的優良家風。2006年8月,鄧鳳林在漳州逝世,享年90歲。按照他的遺愿,他被安放在太行山大山脈里,回歸了老祖地。
鄧鳳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優秀品德和革命精神,如同太行山脈一樣巍峨浩蕩,將永遠激勵著后人奮勇前行。
《河南省林縣南下長江支隊英名錄》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輝煌歷程中,有一支隊伍承載著非凡的使命與崇高的榮耀,它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這支隊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太行與太岳兩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紅軍、堅韌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區內杰出的地方干部和軍隊與地方武裝的精英骨干共同鑄就,肩負著接管新解放區政權、開啟新時代的重任。
在這支光榮的隊伍中,涌現出了一批英勇無畏、身先士卒的領導者。中共林縣縣委書記馬興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動報名南下,他的英勇行為極大地激發了全縣干部的積極參與熱情。林縣12個行政區積極響應,幾乎每區都貢獻了一半的干部,總數達到了114人。這些關鍵人物包括:馬興元(兼任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組織部長)、蔡良承(組織部長)、郭丹(宣傳部長)、楊保成(縣委秘書)、郭景周(副縣長)、董清晨(縣委社會部部長),以及谷文昌、羅全貴、張全金、王虎、劉成水、袁萬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們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編入南下區黨委第五地委。此外,還有11位巾幗英雄,如鄭惠蘭、王蓉香、趙鋒、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現了女性的堅韌與擔當。
值得一提的是,隨長江支隊南下的還有林縣籍在湯陰工作的楊廷英、郭有藩,在淇縣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長江支隊警衛連的林州籍士兵張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時期,還有冀南三地委委員兼河北省成磁縣縣委書記萬達、李富華等林縣籍干部,他們則從河北省南下湖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長江支隊五大隊三中隊南下行軍大事記,記錄了他們的英勇與艱辛:
長江支隊的南下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歷經9個月行軍,艱苦跋涉6000里,途經8個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65個縣,穿越了千山萬水,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戰勝了種種困難,終于到達了目的地——福建龍溪地區。
當時的南下干部絕大多數是二十剛出頭的小伙子、大姑娘,當年風華正茂的優秀太行、太岳兒女,如今大多已離世,160多位林縣籍南下隊員將他們的青春和熱血永遠獻給了福建人民。
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作為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全國勝利決定性階段的歷史見證,其組建與南下歷程,不僅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更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不屈不撓、勇于勝利的革命精神。這支隊伍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璀璨星辰,他們的事跡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微信公眾號ID:LinzhouInfo
參考資料:
1.《回望太行》(主編 未金林、楊州毅 副主編 張國聲、賈少杰等)
2.
3.林州市新聞中心《長江支隊林縣籍隊員追記》
投稿/建議請發郵件:627005285@qq.com
【欄目導航】
【紅旗渠專題】
紅旗渠視頻 紅旗渠傳奇 百家講壇
豫劇紅旗渠 精神傳承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