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杰中,張良的家世是最好的。
據相關史料記載,張良的父祖,曾做過五任的韓國宰相,如果不是天下大變,自幼聰明過人的張良,十有八九,也要繼續當韓國的宰相。
但是因為秦始皇的一統六合,張良大好的前途被廢了,張良家仇國恨之下,直接雇人刺殺秦始皇,大家熟知的那個大力士掄巨錘刺殺秦始皇的事,就是張良一手策劃的。
后來刺殺失敗之后,張良消沉了沒多久,秦始皇就不明不白的掛了,然后天下大亂再起,張良本想親自有所為,奈何他身體等等方面不給力,他再看清楚了自己的局限性以后,果斷放棄自己創業,而開始當合伙人。
張良和劉邦接觸的時間很早,當時劉邦還只是一個紅棍,他的領頭大哥,是雙花紅棍項羽的叔父項梁,但是張良當時就更看好劉邦,后來他也成了劉邦創漢的三個最重要幫手之一。
但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張良其實并未怎么參與過一線大戰,劉邦和后人為何還都對他的智慧那么推崇呢?
其實關鍵就倆字。
公元前207年左右,劉邦奉上級大哥指派,去攻打峣關,峣關是非常險峻的要隘,用易守難攻形容它都差點分量,而當時劉邦麾下的精兵又有限,如果硬攻的話,可能劉邦要吃大虧,但當時劉邦又急著過去。
在這關鍵時刻,張良站了出來,他對劉邦說,峣關守將的父親是個小個體戶,我斷定這種人目光短淺,見利忘義,個人能力也有限,咱們只要準備點紅包,然后安排擅長搞商務的酈食其去,咱們再弄點疑兵,肯定就能搞定峣關,結果果如張良所料。
劉邦先進了咸陽之后,立刻就被大都市的各種景象給迷了眼,此時張良又出來提醒他要注意克制,而且一定要注意收買民心,怎么收買呢,著名的“約法三章”就問世了,然后秦地的百姓,對劉邦軍的愛戴和擁護,直逼那支擁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神軍。
后來項羽也慢慢趕到,有人建議項羽找機會辦了劉邦,于是項羽就設下了鴻門宴,劉邦當時很怕,關鍵時候,張良又站了出來,他認為項羽很自大,劉邦只要裝弱小,再加上他能搞定項羽身邊的項伯,劉邦應該能躲過一劫,鴻門宴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在后來,隨著劉邦的日益壯大,項羽和劉邦還是動了手,結果劉邦差點就被項羽給滅了,劉邦當時被項羽打的膽都快嚇破了,關鍵時刻又見張良,張良向劉邦建議,說據他觀察,項羽那邊并非鐵板一塊,咱們可以策反項羽后方的英布等人,然后項羽腹背受敵,咱們的危機自然就解了,結果再次如張良所料。
劉邦和項羽互掐的時候,麾下的韓信是劉邦最得力的頭馬,不過雖然項羽的敗退,韓信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面對劉邦的命令,韓信甚至開始要先拿到好處在辦事,當時劉邦恨的牙癢癢,差點就和韓信反目,最后還是張良出面,安撫住了韓信。
劉邦擊敗項羽開國之后,一直以想當韓國宰相的張良,卻沒有憑借自己輔佐劉邦的功勞,要個宰相當,而是立刻就開始退居二線,表現出對功名無欲無求的樣子,結果劉邦清理了不少老人,但是張良卻一直沒事。
后來劉邦的繼承人出現了問題,劉邦差點廢掉太子,呂后實在沒辦法,只好硬綁著已經帶薪離職的張良想辦法,結果張良隨手一謀劃,就幫助呂后穩住了太子之位。
有關張良的事跡還有很多很多,這些事跡看起來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歸根結底其實一句話,那就是張良知人。
只有真正的知人,才能在繁雜的因果關系中,抽絲剝繭的找到一條最優解,這其實也就是最終極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