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設為標,獲取AI深度洞察)
全文5,000字 | 閱讀約22 分鐘
最近,社交平臺上一種新圖像風格迅速走紅。
你只需上傳一張照片,敲下幾個詞,AI 就能把你“轉生”成一張宮崎駿的吉卜力風格圖片:溫暖的光影、復古的筆觸、飄動的發絲,仿佛下一秒就要走進《千與千尋》的世界。
這一切,來自 OpenAI 最新發布的多模態大模型:GPT-4o。
圖像生成、語音交互、實時對話,這些能力剛落地不到一個月,卻已經讓無數人感覺到了:
我們離“一個人完成一部電影”,真的只差一個 prompt 了。
而在另一邊,一段塵封多年的采訪片段再度被翻出——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在觀看 AI 自動生成的“怪物”視頻后,面色凝重地說:
“我感到侮辱,我不喜歡這個。”
有人說,這代表了創作者對“機器創意”的天然抵觸;也有人說,這是一個時代在告別。
但 OpenAI CEO Sam Altman 的回應,卻冷靜得近乎冷酷。他在昨天的一場訪談中說:
“未來不是沒有工作,而是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AI 不會一口氣取代所有人,但它會讓一小撮人,擁有十倍于他人的生產力。”
過去我們以為,AI 是來搶“飯碗”的。
但 Altman 告訴我們,那只是幻覺。真正的變化是:一場關于“誰還值得留下”的篩選,已經開始。
一、AI 正在干掉你身邊的工作
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最新訪談中提到:
“我們即將突破每天生成十億張圖片的數量級。”
他還補充:
“現在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用一句話描述一個網站,AI 就能把它寫出來。你只需要告訴它你想要什么功能,它就會生成代碼,發起 PR(代碼合并請求)。”
一個人,一句話,做完了原來一個團隊一整周才能完成的任務。
這不是試驗室,這是實戰現場。
這一次的訪談沒有產品發布會的噱頭,也沒有 OpenAI 官博的花式宣傳。Altman 在講述了一個殘酷現實:
“AI 正在重塑“效率分布”,把生產力極端地集中在極少數人手里。如果你還覺得“努力工作”足以應對這場變化,可能太低估了這波技術紅利的“碾壓式分化”。”
這句話,擊中了無數仍坐在電腦前工作的知識型勞動者。
它不是某種未來預言,也不是 AI 科幻小說,而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實寫照:
不是“AI 搶走了工作”,而是“同一個工作,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不是“你不再有價值”,而是“你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
過去我們以為的“AI 搶飯碗”,其實只是幻覺。
二、AI 不全替代,但會嚴篩你
當 Altman 被問到:“現在公司里還有很多設計師、剪輯師、程序員,我們以為 AI 會把這些工作都做了,結果好像還沒?”——他的回答令人深思:
“我們仍然需要人來使用工具。只是這些人,不再是做所有事情的人,而是‘工具的經理人’。”
這就是工作角色的演化。過去我們是勞動者,現在我們是調度者。那些能把 AI 調教得像一個副駕駛一樣的“新工人”,才是下一個十年最寶貴的資產。
Altman 的判斷不是“未來所有人都失業”,而是一個看似溫和卻極具穿透力的趨勢判斷:
“有些工作確實會消失;大多數會被重構;更多的,是我們從未見過的新崗位。”
這句話幾乎可以寫進職場人的《AI 生存指南》。你不必和 AI 搶工作,但你必須要:
懂得管理它(Prompt 是起點)
能夠評估它(判斷力是核心)
不斷重構自己的技能棧(學習力是壁壘)
Altman 甚至在采訪中說得更直白:
“未來仍然需要人來讓一個網站看起來更美,但美的標準會大幅提升。”
這句話像一把刀,切開了“AI 時代美工是否還有存在價值”的爭議核心。你的價值不再在于你動手多快,而在于你動手前能不能想得更準、更遠、更好。
是的,AI 不是取消手藝,而是把“標準”抬高到一個你不能混日子的位置。
三、被嘲笑的新工種,正在年薪百萬
幾年前,“Prompt 工程師”還是一個在招聘平臺上都搜索不到的職位。
當你告訴別人:“我的工作是教 AI 說人話”,你會收獲一臉困惑,甚至一句冷笑:“這也能叫工作?”
今天,這個崗位已經出現在眾多 AI 獨角獸的招聘表上,年薪百萬只是起步標準。世界在變,而很多人對“什么是工作”的定義還沒更新。
Sam Altman 在訪談中提到:“我們以前根本無法想象會有一個崗位叫 Prompt Engineer,現在它成了 AI 時代的標配角色。”
“在 AI 出現前,沒有人知道什么是 Prompt Engineer,甚至很難想象這個職業的存在。而現在,它已經成了新生代中炙手可熱的技能標簽。”
他還回憶了自己年輕時的經歷:
“我小時候想學編程,很多大人都說‘這不現實,找個穩定工作去做醫生、律師更靠譜’。但我隱隱覺得,他們錯了。”
時代總是這樣運轉的:新興職業一開始都會被低估,甚至被嘲笑。
YouTuber 曾被認為不務正業
內容創作者一度被貼上“低產”的標簽
做 Wrapper(封裝 OpenAI API 的應用)也被斥為“沒有技術含量”
但 Altman 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在訪談中直言:
“如果你做的事情被人說成只是一個 GPT 的套殼(Wrapper),你可能正在做一件極具潛力的事情。”
在他眼中,未來的價值往往藏在被誤解的位置里。
思考升級:什么才是“未來的職業安全感”?
在工業時代,我們說職業安全感來自“可重復”“可規范”“可被制度管理”。
但 AI 時代正在重新定義這個詞,它更傾向于描述一個人是否具備這些特質:
1、“與 AI 協作”的能力
會用 AI,而不是被 AI 用
2、“系統式思考”的能力
能把 AI 當工具整合進流程,而非單點使用
3、“提出好問題”的能力
Prompt 本質是一門“提問的藝術”
Sam Altman 提醒我們:“當工具足夠強,重要的不再是你寫了什么代碼,而是你要它解決什么問題。”
這不是未來主義,這是一個職場人當下就必須面對的轉型邏輯。
四、創作力沒死,只是門檻被拉低了
關于動畫大師宮崎駿怒斥AI 取代創作者的視頻,Altman 的回應則顯得更加平靜甚至理性。
他說:
“我完全理解這背后的情緒。因為你投入了幾十年才練出來的技藝,突然之間,幾秒鐘的指令也能實現,這確實令人沮喪。”
但他緊接著補充道:
“試想一下 30 年前你要制作視頻,你需要一臺攝像機、一堆磁帶、一整套編輯設備和極高的技術門檻。拍完后你還得找渠道發出去,根本沒有 YouTube、沒有 TikTok、沒有分享平臺。”
而現在,一部手機、一段靈感、一個 prompt,你就可以拍出短片、生成畫面、創造角色、建模世界。
不是你變得更強了,而是門檻變得更低了。
這正是 Altman 強調的重點:
“普及創作工具,是技術最大的價值之一。”
AI 工具不是削弱創作,而是放大創意
Altman 提出的判斷極具洞察力:
創作力不是工具賦予的,是人性中原本就有的東西;
AI 不會消滅創意,反而讓更多人參與創意表達;
真正的藝術家,不會因為工具便捷而退場,而是能駕馭工具,把創意升維。
你以前要成為導演,需要資源、團隊、設備,現在你只需要想清楚你想講的“故事”。
你以前想成為漫畫家,要經過數年打稿修圖的訓練,如今你只需有一個鮮活的角色設定和分鏡思路。
正如 Altman 所說:
“我看到很多人用圖像生成器創造出從未見過的圖像類型。它們不是復刻,而是人類未曾想象過的新美學。”
在這里,AI 并不是“偷工減料的機器”,而是一個新的“畫布”。有的人拿它涂鴉,有的人用它登場。
區別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你是否真的想創造點什么。
五、AI 負責執行,你得負責判斷
在過去的一年里,越來越多 AI Agent 工具陸續登場:從能查資料、改文件的 Research Agent,到能跑流程、寫代碼、發郵件的執行 Agent,AI 不再只是“回答問題”的聊天對象,而是逐步變成了“可以交代事情”的數字助理。
Sam Altman 對此非常明確,他在這次訪談中直接描述了他眼中的未來工作場景:
“你告訴一個 Agent:我想加一個新功能,它就自己去寫代碼、發起 Pull Request,并在寫好后通知你:‘搞定了,可以上線。’”
如果你是一位產品經理,這句話聽起來可能像天方夜譚;但如果你是一個正在用 GPT 寫函數、改配置、查 API 文檔的開發者,那你已經能感受到這個趨勢正在飛快逼近。
更驚人的是,Altman 補充說:
“我相信,未來很多類似訂外賣、安排會議、對接系統等任務,都會由 AI 自動完成。這種‘說一下就幫你搞定’的能力,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工作的定義。”
工作者的角色正從“親力親為”變為“思維驅動”
以前的你是 執行者:親手點外賣、敲代碼、查資料、發日報
現在的你需要是 任務定義者:你要清楚知道目標是什么、邊界在哪、標準如何
換句話說——AI 不需要你“辛苦干活”,它需要你“清晰思考”。
而這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
當任務都能被 Agent 完成,你作為“人類”的價值,到底在哪?
Altman 的回答是:判斷、品位、上下文感知、人際協作,這些“軟技能”,才是不會被快速取代的東西。
他在訪談中說:
“Taste 仍然極其重要。就算你用 AI 工具生成出幾十種方案,最終拍板選擇、判斷哪種最合適的,還是人類。”
AI 會讓事情變得更快、更便宜,但不會告訴你:你想做的這件事,到底是不是對的。
這正是為什么 Altman 多次強調:
會 prompt 的人只是第一層
會判斷結果的,是第二層
能整合目標、上下文、流程的人,才是 AI 時代的“高價值人才”
小結:未來不是沒有工作,而是不再需要“重復的人”
在這個新結構下,“動手能力”不再是壁壘,而是基礎;“思維結構力”才是稀缺品。
一句話總結這一節的核心邏輯就是——
不是 AI 搶走了你的工作,而是你沒準備好成為“AI 的上級”。
六、不擁抱 AI 的組織,你要快逃
主持人在訪談中提出了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
“如果你在一家官僚、遲鈍、對 AI 完全不上心的傳統公司,而你無法說服他們改變,你會怎么辦?”
Sam Altman 的回答沒有絲毫猶豫:
“我會離開。”
他接著解釋:
“公司若對技術趨勢視而不見,未來會很快陷入困境。” “更重要的是,我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責。我要確保我暴露在一個能夠讓我持續學習和進化的環境里。”
這段話,或許會給很多“身不由己”的職場人敲響警鐘。
在 AI 快速演進的今天,你所在的組織,不再只是“打工地點”,而是你能否跟上時代的“環境變量”。
很多人問:“AI 會不會讓我失業?”
Sam Altman給出的答案其實是:
“不,是你的組織思維不進化,你才會被拋下。”
什么樣的公司會被淘汰?
在 Altman 看來,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從 AI 中獲益。他甚至直言:
“很多老牌企業,即使看到了 AI,也選擇視而不見。” “因為這意味著要徹底重構流程,甚至打破自己賴以生存的規則。”
所以我們會看到:
有的公司還在用人海做報表,別人已經讓 AI 自動分析圖表
有的公司讓銷售“手寫提案”,別人用 AI 智能生成、優化話術、演練對答
有的公司開一次會做三小時 PPT,別人用 GPT 總結、提煉、發行動計劃
這不是技術優勢,而是認知斷層。
Altman 說:
“AI 工具不是用來省人力的,是用來提高決策水平和組織反應速度的。”
職業建議升級:去“有 AI 文化”的地方
如果你還年輕,如果你還有成長潛力——選對環境,比選對職位重要一百倍。
因為在這個時代:
一個落后的公司,會限制你的認知速度
一個 AI 驅動的組織,會逼著你快速學習,逼著你成為那個“會用 AI”的人
Altman 在訪談最后被問到一個看似輕松卻意味深長的問題:
“如果你現在還是一個 20 歲的年輕人,你會選擇去哪家公司?”
他笑著說:
“我不會選一家‘看起來穩妥’但沒未來感的公司。” “我會去那種正在嘗試、被人嘲笑、但自己很有信念的地方。”
這話說出來,像是回答,也像是告誡。
七、做一個被誤解的人
在這場訪談的結尾,主持人問了 Altman 一個幾乎所有年輕創業者都關心的問題:
“如果你現在是一個 20 歲的 YC 創業者,正被人嘲笑‘你只是個 GPT wrapper(套殼)’,你會怎么想?”
Altman笑著答道:
“我會覺得自己可能走在正確方向上了。”
因為他太熟悉這個場景了:
當他決定要做 OpenAI 時,人們說他“不過是個研究所”,Google 很快就會碾壓他們;
當創業者開始做 Prompt 工程時,很多人嗤之以鼻:“寫寫英語指令也能拿高薪?”
當年輕人說“我想做內容創作者”時,大人們還在說:“別鬧了,找個正經工作。”
但今天我們都看到了結局。
這就是 Altman 反復強調的認知:
“未來有價值的工作,往往最開始都不體面。” “偉大的創意,往往是從被誤解開始的。”
他甚至坦言,最打動他的一篇文章,是他自己寫的那篇《The Strength to Be Misunderstood(被誤解的力量)》。
這是他給每一個創始人、每一位有創造沖動的人,最深的鼓勵。
真正的生存力:不是迎合共識,而是洞察先機
你可能會被人嘲笑做的是“小工具”、搞的是“噱頭”、拿的是“AI 皮”,但正如 Altman 所說:
“聽起來愚蠢的點子,恰恰說明它夠新。真正能改變世界的東西,在早期幾乎都像個笑話。”
所以,我們不妨把這篇文章的主標題換一個視角再看:
“當 AI 能做 90% 的工作,留下的 10% 靠什么生存?”
也許答案不是努力加班,不是死磕執行力,而是:
提前理解趨勢
敢于走非主流路徑
擁有“被誤解也堅持”的勇氣
如果你愿意賭一次未來,那就記住 Altman 的這句話:
“別做別人的公司,去做你真正相信的事。”
:這是 Sam Altman 最新昨天一次長篇訪談內容深度整理。如果你還想看到更多 OpenAI 內部觀點,歡迎點“在看”。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vlUVkMPJY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