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人日報》報道,“奶奶天天刷手機到凌晨,一驗光發現近視2300度,機器都打不出驗光結果,怎么勸他們都不聽。”日前,山東菏澤一70歲老人因玩手機導致近視2300度的消息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家中的網癮老人同樣引起了他們的擔憂。如今,有不少年輕人調侃“爸媽玩手機比我還狠”,甚至通過設置“青少年模式”幫父母戒除網癮。有關專家認為,原本為消遣而使用的手機,正在悄悄吞噬部分老年人的健康與安全感,對此須予以高度警惕。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其中,60歲及以上群體在全體網民人數中占比達到14.3%,即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模達1.573億。隨著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擴大,智能手機不斷普及,未來老年網民只會更多。從現實情況看,沉迷手機的老人越來越多,這部分老人不僅眼睛面臨傷害,還可能導致生物鐘紊亂引發多種疾病。
老年人沉迷手機的危害,首當其沖是需要付出健康代價。長時間低頭刷屏加劇頸椎病、干眼癥,過度用眼甚至誘發青光眼;熬夜追劇、看直播打亂作息規律,間接影響心腦血管健康。更令人擔憂的是,直播間里“三無”保健品以及養生秘方取代專業醫囑等做法,更會埋下巨大的健康隱患。老人因玩手機導致近視2300度,雖然屬于極端個案,卻是網癮老人面臨健康危害的一個縮影。
比身體損傷更加隱蔽和難以逃避的危害,是手機依賴導致的認知與情感問題。許多空巢老人將手機視為排解孤獨的“電子伙伴”,算法卻利用老年人的這種心理,用獵奇的內容、虛假的關懷等進行精準推送,導致一些老年人越陷越深。尤其是直播間里的“叔叔阿姨”等虛情假意的稱謂,養生賬號“再不保養就晚了”的恐嚇式營銷,都讓老年人深陷情感綁架。面對老年人的手機過度依賴,許多子女試圖用“青少年模式”強行干預,甚至掐斷家中網絡,結果往往引發爭吵,不少老人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子女們則普遍因不知如何勸導而感到焦慮。
破解老年人沉迷手機困局,首先要壓實平臺的責任。當前算法一味追求流量至上,用自動播放、精準推送等方式,將老年人鎖在低質內容中。優化推薦機制,需要減少獵奇短劇、虛假養生內容流量,并優先推送科普、文化類優質信息。此外,還有必要在相關軟件上開發出更多適老化功能,如用眼時長提醒、親情賬號聯動等,讓長時間沉迷的老年人能夠及時得到勸導和技術限制。
除了技術手段,更需要家庭與社會共同織就防護網。子女要教會父母使用視頻通話、線上掛號、運用智能工具等實用功能,減少老年人對劣質內容的關注。子女更要引導父母放下手機,去擁抱豐富的線下生活,用線下的互動填補老年人的空虛。社區、養老機構等應開設更多有益于老年生活的講座,組織興趣社團、擴大老年大學學位、開放公共文化場館等,讓老年人在屏幕之外有更多選擇。
破解“老年人沉迷手機”這道考題,需要平臺不斷優化完善生態治理,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用更加有力的措施保護好老年人;需要子女付出真心耐心,用陪伴重建兩代人之間的信任;更需要社會創造更多健康有益、引人入勝的娛樂消遣項目,幫助老年人走出手機沉迷。通過多方齊心協力,讓老年人能健康“觸網”,既享受到數字紅利,又避免因沉迷其中而受到傷害。
文/唐傳艷
來源:北京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