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
超典型的貴州
貴州“地無三尺平”的洶涌山海
在這里極致呈現
世界最大錐狀峰林磅礴千里
就連閱盡山河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
也要驚呼“西南奇勝”
(請橫屏觀看,“世界最大錐狀峰林”興義萬峰林,攝影師@張霆)
山海之間
貴州飛架起一座座高橋震驚世界
如今,這里的花江峽谷大橋
又要刷新這一紀錄
即將成為在橋梁高度與山區跨度上雙重制霸的
“橫豎世界第一”
(請橫屏觀看,建設中的花江峽谷大橋,橋梁距水面高度達到“世界第一高”,主橋跨徑堪稱“山區最大跨”,攝影師@張晉銘,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這里也是
非典型的貴州
“天無三日晴”的貴州
在這里終于有機會放晴
陣陣降水之后
每年仍有多達2/3的日子陽光明媚
溫潤宜人,春日永駐
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四季康養之都”
(黔西南“中國四季康養之都”稱號由中國氣象協會在2019年授予。圖為興義萬峰林油菜花海,是全國較早盛開的油菜花海,攝影師@陳中)
貴州黔西南
這里刷新著人們印象中的貴州
它涌動著遍野群山
沸騰著萬物生機
席卷著人潮熱浪
它是一處澎湃著生命力浪潮的海洋
而最初
這里真的掀起過巨浪
01
滄海翻涌
在距今兩億多年前
黔西南還是一望無際的海洋
而這片海域
是貴州最晚抬升為陸地的地方
滄海翻涌的熱浪
點燃了海生動物生命的大爆發
海面上
“興義飛魚”張開翅膀
成功踏出魚類在海面滑翔的第一步
淺海里
“胡氏貴州龍”劃開溫暖的碧波
深水中
海百合舒展身段,游曳自如
(請滑動查看,興義動物群化石,依次為胡氏貴州龍、亞洲鱗齒魚與海百合,攝影師@胡云江&溫謙謙&張晉銘,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潮起潮落,生命循環
海洋生物的鈣質殘骸長時間地累積
與其它碳酸鹽類物質一起
固結成厚厚的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地層
形成貴州乃至世界上
最宏偉壯麗的沉積地質遺跡帶
(請橫屏滑動查看,黔寶三疊紀博物館內景與興義世界地質公園原位館外景,攝影師@黃驛倫&胡云江)
板塊不斷碰撞擠壓
陸地帶著碳酸鹽巖沉積層不斷抬升
黔西南終于露出海面
成為云貴高原的一部分
(黔西南位置及地形示意,制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磅礴的烏蒙山余脈
從西北入境
在黔西南綿延出山外山
蓮花山鎮守最北端
將即將流過的大河一分為二
白龍山海拔2207.2米
構成境內最高點,伸手可接天日
龍頭大山壁立千仞
昂首眺望了萬年
(請橫屏觀看,陽光下的龍頭大山,攝影師@極行遠方的易川)
?地表海洋雖已退去
但在強勁的季風吹拂下
水汽從空中再度入場
雨水沖刷溶解著
這片異常深厚廣闊的碳酸鹽巖層
塑造出各種類型的喀斯特地貌
來到黔西南
可一次看遍喀斯特典型景觀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示意,制圖@劉志鵬&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地表之上
雨水順著巖石裂隙向下溶蝕
形成萬千高聳的石柱森林
泥凼[dàng]石林
“中國八大模式石林”之一
千姿百態,啟發無盡的想象
步移景異,有如夢幻的迷宮
(泥凼石林,攝影師@胡云江)
雨水還匯聚成發達水網
在大地奔流溶蝕
造就比石林更龐大廣闊的峰林
山峰有的呈錐狀
頂部渾圓,鋪陳無邊無際
云來霧起便是水墨畫卷
(“世界最大錐狀峰林”興義萬峰林,攝影師@陸晨Luis)
有的宛如雙乳
以大地靈秀哺育萬千兒女
溫柔而慈愛
有的則如金字塔
陡峭宏偉,守衛城市的天際
莊嚴又神秘
(請滑動查看,貞豐縣雙乳峰與安龍縣“金字塔”山,攝影師@張德厚&金蛋的旅程)
地表之下
水流也在持續沖刷掏空碳酸鹽巖層
一條條深不可測的溶洞出現
若洞內巖石坍塌崩落
便形成豁然開朗的洞廳
安龍篤山溶洞內
三十余個溶洞曲折相連
洞廳面積最大可達八萬平方米
能輕松容納11座標準足球場
儼然一座地下宮殿
(安龍縣篤山溶洞群的主洞犀牛洞,攝影師@周元杰)
溶洞頂部持續坍塌
峽谷突現
奔騰的地下河流重見天日
馬嶺河大峽谷
最低處深達400米
足可裝下130層的摩天大樓
最窄處則僅50米
向上仰望,只見一線天空
眾多支流趕來
在此化身上百條瀑布歡呼躍入
坐船穿行其間
只聽見瀑布水聲遠遠近近、立體交響
有如萬馬奔騰
(請橫屏觀看,馬嶺河大峽谷,兩側崖壁上垂掛著數條瀑布,攝影師@水冬青)
地表上下,水流不斷匯集
南盤江、北盤江
兩條大河環抱起黔西南
再交匯形成紅水河
最終注入珠江,奔赴大海
(請橫屏觀看,寬闊的南盤江水系,攝影師@梁杰)
水質干凈清新
地表水質優良率常年保持100%
河湖中涌動著億年前的活力
(萬峰湖,素有“垂釣天堂”之稱,圖為萬峰湖中的吉隆堡,攝影師@李文博)
時過境遷
曾經的碧波巨浪
最終幻化凝固成如今翻涌的山海
海洋的謝幕
并不意味著生命力的終結
在這片新的山海之中
另一場生命正在沸騰
02
山海沸騰
來自南方的暖濕氣流
在西南大地不斷攀升的山海間駐足
與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對峙
形成云貴準靜止鋒
鋒面不斷擺動
冷暖空氣交替影響著黔西南
當處于暖氣團控制下,這里便陽光普照
而當冷氣團變得強勢,這里又迎來降雨
冷暖空氣的不斷較量下
黔西南幾乎同時擁有
貴州最多的日照與雨水
四季溫暖而濕潤
(黔西南氣候條件,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這份獨特的溫潤
喚醒中國每年最早的生機
元月寒冬
萬物尚處于休眠之時
中國最早的春茶采摘已在黔西南州拉開序幕
一件件春茶快遞化身一封封早春信箋
清香喚醒遠方尚在冬眠的味蕾
這是一種至少延續了164萬年的古茶
1980年,世界上第一枚“四球茶”茶籽化石的出土
有力證實了它的源遠流長
而目前黔西南州還生長著十二萬株百年茶樹
飽滿的陽光讓茶沉淀下充足的茶多酚
口感鮮爽甘甜,回韻悠長
(黔西南茶園中正在進行春茶采摘,普安四球茶與普安紅茶已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攝影師@李貴云)
這份獨特的溫潤
給生命以鋼鐵般頑強的意志
和最能沖破禁錮的勇氣
美麗而纖弱的瀕危蘭科植物
兜蘭
在這里的巖縫中也能扎下根
用海綿狀的根系奮力汲取水分與營養
世界5/8的兜蘭原種在此昂揚
黔西南成了國內外保育兜蘭屬物種最多
且人工繁育規模最大的地方
(兜蘭花開,攝影師@胡云江,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這份獨特的溫潤
更賦予生命治愈生命的力量
近兩千種藥草遍野生長
“貴州省中草藥藥源寶庫”
名不虛傳
(黔西南主要中藥材特產,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薏仁
在黔西南大地上春風吹又生
蓬勃出全國甚至東南亞
最大的薏仁米加工及交易中心
(興仁薏仁米,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攝影師@極行遠方的易川)
石斛
位列“中華九大仙草”之首
成熟時遍野金黃
黔西南自古盛產野生石斛18種以上
因此自古享有“黃草壩”美名
如今更是全國最大野生鐵皮石斛種植基地之一
(生長中的鐵皮石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這份獨特的溫潤
也讓生命躍動
水中九十余種魚類遨游
其中,興義翹嘴魚
生長快速,擅長迅猛出擊
常常躍出水面
身姿矯健,肉質緊實
(清蒸翹嘴魚,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喀斯特巖洞與石縫間
黑葉猴
以家族為單位群居
“怒發沖冠”,四肢纖長
即使在嶙峋崖壁也能如履平地
(黑葉猴母子,攝影師@何雄周)
草木林間
共40種國家級保護動物穿梭游戲
構成生意盎然的風景
(請滑動查看,在黔西南境內生存的國家級保護動物,依次為中華秋沙鴨、海南鳽、黑頸長尾雉,攝影師@馮江&婁方洲&徐永春)
活力四射的萬物
沸騰了寂靜的山海峰林
但還要等到人類踏入其間
才能激蕩起更壯闊的波瀾
03
人潮澎湃
這片萬物沸騰的山海原野
其實隱藏著對人類的無盡挑戰
但黔西南先民憑借頑強的意志
在此與天地較量,揮灑生命的汗水
通過一次次摸索,打造火熱的土地
而且這場改造壯舉
從古至今,從未停歇
(萬峰林山水田園,攝影師@焦瀟翔)
頻繁交替的水旱與石漠化危機
是生存的第一重挑戰
從一條條漢代土堤
到清初三百余米的石堤“招堤”
世代接續的努力下水患得到整治
后人還遍植十里荷塘
將水利工程化作詩意的棲居之地
現代,更在科學技術指導下
成功闖出應對石漠化的“黔西南模式”
讓花椒與金銀花蓋滿貧瘠的山崖石縫
讓菜心等早熟蔬菜在寒冬點亮餐桌
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安龍縣招堤風景區,“招堤”由清代總兵招國遴親自率兵修建,經歷代維護與增建亭閣后,逐漸成為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攝影師@四月初十)
僅占6.8%的稀缺的平地資源
是橫亙在生存前的第二道難關
先民們叩問群山
用鋤頭沿著山坡叩出層層梯田
化險為夷,化陡為平
梯田水田中還養殖起魚類
魚類捕食害蟲,魚糞又為水稻施肥
“稻魚共生”系統質樸而高效
當稻穗垂頭,魚也鮮活肥美
(早在漢代,黔西南先民便已會使用“稻魚共生”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攝影師@發條陳,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苦心澆灌最終換來滿溢的馥郁稻香
稻米成為飲食中的主角
與各種食材碰撞出千滋百味
五色糯米飯清新撲鼻
搭配其它佳肴組成“八大碗”盛宴
餌塊粑與沙糕松軟可口
“三碗粉”爽滑細膩
(安龍剪粉、興仁牛肉粉、興義羊肉粉)
雞肉湯圓咸香獨特
(請滑動查看,黔西南美食,依次為布依族八大碗、五色糯米飯、糍粑,攝影師@發條陳,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豐收的歡愉與生活的美好
都值得被銘記
于是在每一個農作關鍵時間點
人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
“三月三”
春來播種,祈求新年好收成
“六月六”
水稻揚花,適時驅蟲
“八月八”
稻熟收割,慶祝谷倉充盈的勝利
今年的歡騰被唱進高飛的歌聲
來年的希冀被編入旋轉的舞步
漢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46個民族
守護共同的祈愿
(請滑動查看,多姿多彩的民族節慶與藝術形式,依次為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舞草龍”、苗族“高山流水”敬酒儀式、彝族火把節上的東方踢踏舞“阿妹戚托”,攝影師@陳中&李貴云&尹剛,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時光流轉,黔西南先民們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山水秘境
曾經西南夷諸國中最強大的夜郎國
就在此留下輝煌的背影
(精美的夜郎時期文物,于安龍縣出土,攝影師@發條陳,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環繞的山海峰林
讓這方天地獨享世外桃源的靜謐
卻也讓它困于群山之中
但生命注定不甘被山巒束縛
山里與山外,都在尋找溝通的途徑
兩條環抱的江河
是天生的通途
早在漢代人們便可溝通中原
甚至遠航東南亞
經商交往,互通有無
(黔西南出土的東漢時期文物,有著與中原、西域等其它地域文化交流的特征,攝影師@發條陳&胡云江,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更不辭艱險,劈山鑿路
即使是只能狹窄通人的的“五尺道”
也被無數行人踏出深深的足跡
經年累月的探索下,條條山路逐漸明晰
直至南宋與云南大理國的
戰馬交易日漸頻繁
黔西南成了必經中轉站
是為大名鼎鼎的“茶馬古道”的重要部分
(黔西南州興義市與云南曲靖市邊界上的永康橋,相傳此地曾為茶馬古道,現狀橋梁由近代興義望族劉氏家族出資修建,攝影師@胡云江,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明朝時期
中央政府大力開發西南“邊境”
大批軍民也隨之進入黔西南
甚至南明朝廷
也循著山路
到此依山筑城,藉天險自固
在群山間延續了數年國祚
(請滑動查看,仿照南明皇宮建造的安龍博物館,明朝首都北京淪陷后,留存在南方的明朝勢力成立“南明”政權,曾到今安龍縣境內定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星辰灰/圖蟲創意)
地處今滇黔桂三省交界處的黔西南
人潮往來,熙熙攘攘
時至清末
這里已成為貴州移民最多的地方
外來人口一度超越了土著
外來的商賈與流官中不乏有識之士
有的重視教育,有的智勇雙全
他們身體力行,也帶動著后人
激蕩起黔西南熱血的的近代風云
知府張锳
為學子添燈加油
一句“問幾輩能挽河山”擲地有聲
在無數青年心中播撒下報國明志的種子
也深深影響著幼子張之洞
驅使他一生奔走在救亡之路上
最終煉就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
(招堤半山亭,由張锳主持修建,亭閣落成之時,年方11歲的張之洞即興作《半山亭記》,文采斐然、艷驚四座,攝影師@胡云江)
劉氏家族崛起
成為貴州軍閥中的代表性力量
助力“再造共和”
一座占地面積巨大的屯堡莊園
凝固住昔日的鐵血崢嶸
(劉氏莊園,又稱“永康堡”,攝影師@胡云江)
他們重振的筆山書院
走出大批優秀校友
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
黔軍總司令王文華
衛國護國,為民請命
(筆山書院舊址,攝影師@魏浩然)
看似堅不可摧的地理阻隔
在世代的努力中被一點點打破
蜿蜒縱橫的古道
直到抗戰時期仍在發揮奇效
蜿蜒的二十四拐
幫助各國援華物資經此運往前線
是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
(晴隆二十四道拐,攝影師@陳國曦)
雖然偏居世人眼中地理的“邊緣”
但黔西南卻不是歷史的配角
這片土地蘊含的古老生命力如今再次爆發
奮起直追,蛻變成現代建設的熱土
自古的“滇黔鎖鑰”
如今仍肩負著三省通衢的重任
滬昆高鐵、南昆鐵路等陸路交通穿境而過
萬峰林國際機場迎接空中八方來客
這里還是貴州邁向海洋的關鍵一步
即將成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節點
(望謨港,是貴州水運出海通道,攝影師@尹剛)
自古奔騰的水流
如今化作充沛的電力,馬不停蹄地送往各地
它是全國三大水電基地之一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實至名歸的“西電東送”主力軍
(請橫屏觀看,萬峰湖,是因建造天生橋水電站而修建的人工湖,攝影師@張霆)
自古深埋地下的42種礦藏
如今得到大力開發
這里是貴州最“金光璀璨”的地方
珍藏著全省十分之九的金礦
(黔西南的金礦儲備在全國中亦屬前列,被譽為“中國金州”,圖為黔西南的各類礦產資源保有儲量在貴州省的占有比例,制圖@翹嘴糍粑/星球研究所)
自古壯麗的自然景觀
也化作探索生命活力與極限的景區
這里是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的舉辦地
越來越多的戶外賽事開啟
漂流、攀巖、馬拉松、越野、槳板……
釋放生命內在的無限力量
(請滑動查看,在黔西南進行的各類戶外活動,依次為路跑、越野、滑翔、槳板、漂流、探洞,攝影師@劉朝富&胡云江&潘小潘)
數億年前
滄海驚濤拍岸的奇景
已凝固成遺跡
但水中洶涌的生命力
卻一如既往地流動在山海生靈間
回蕩在人間熱土上
這是一塊永遠激蕩的土地
澎湃著永遠充沛的生命力
(請橫屏觀看,喚醒春天的萬峰林,攝影師@陸晨Luis)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元元
圖片:田軒昂設計:翹嘴糍粑地圖:陳景逸
審校:王邏輯&劉雪菁&俊
頭圖、封面攝影師:焦瀟翔&陸晨Luis
聯合出品
中共黔西南州委宣傳部
*注:
文中的“黔西南”均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主要參考文獻】可上下滑動查看
[1]黔西南州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M]. 貴州人民出版社;貴州出版集團,2020.
[2]屠玉麟等著. 獨特的文化搖籃 喀斯特與貴州文化[M]. 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
[3]袁軼峰. 反客為主:清代黔西南民族區域的客民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13.
[4]楊春艷,白慧,孔德璇,等. 貴州冬季云貴準靜止鋒及其鋒面降雨的氣候特征研究[J]. 高原氣象,2023,42(5): 1207-1217.
[5]本書編委會.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貴州 黔西南[M]. 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6.
[6]本社編. 興義史話[M]. 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1.
[7]吳家富,劉培林,戴衛平著. 黔西南產業模式研究[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8]魯昊,孫作玉,王麗霞,等. 貴州興義動物群古生物化石的遺產價值及其保護與利用[J]. 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3(4): 13-18.
[9]徐光輝. 貴州發現最古老的飛魚化石[J]. 化石,2013,(1): 5-6.
[10]田豐. 黔西南州鐵皮石斛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J]. 南方農業,2019,13(22): 66-67,72.
[11]岑鴻蕓. 黔西南州茶產業發展的優劣勢分析及發展對策[J]. 農技服務,2023,40(4): 97-100.
[12]李淥. 清代黔西南地域商貿歷史文化景觀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4(5): 164-172.
【招聘】星球研究所長期招聘主筆、地圖設計師、視頻剪輯、三維動畫師、圖片編輯、商務策劃等,請在后臺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