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袁寨鎮蔣樓村,有一位普通的村民陳廣安,他在50多歲的時候為28位在淮海戰役潁河阻擊戰中犧牲的無名烈士尋名立碑。
紀念碑建成后,他又義務守護紅色歷史遺址,讓英雄的故事代代相傳。今年,陳廣安已經76歲,清明節期間,年逾古稀的他也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
早上八點多,今年76歲的陳廣安在老伴的幫助下,正在收拾東西準備外出。
和老伴告別后,陳廣安開著車來到一座位于潁河南岸的烈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為紀念淮海戰役潁河阻擊戰中犧牲的28名烈士而建的,陳廣安是這里的義務講解員。來到紀念碑前,陳廣安先向烈士三鞠躬,然后把音響、話筒調試好,開始給前來祭拜的人們宣講28位烈士的故事。
這樣的宣講工作,陳廣安已經從事了17年。尤其是清明節前,是他最忙碌的一段時間,每天一大早就趕到紀念碑,為一撥又一撥前來緬懷烈士的人們講述紅色故事。17年來,陳廣安累計接待瞻仰者10多萬人次,義務講解1000多場次。
阜陽市潁東區正午鎮吳寨小學校長 張莉麗:我們每年都會帶著孩子來這里祭拜革命先烈們,很多學校都會過來,陳老他就是不辭辛苦的,給老師們、孩子們去講這些革命先烈英勇的事跡,一天應該有十幾到二十場。
感恩先烈事跡
少年許下立碑心愿
作為一位普通的村民,陳廣安為什么會一直堅守在這座紀念碑義務講解呢?這還要從他少年時的一個心愿說起。
潁河阻擊戰就發生在陳廣安所在的村莊,少年時的他跟隨老師為長眠于此的烈士掃墓時,看到烈士遺址荒草叢生、無名可考的境況,陳廣安深感痛心,默默許下了要為英雄樹碑傳名的心愿。
離烈士紀念碑200多米遠,阜陽市的母親河潁河在這里拐了一個彎,這里就是潁河阻擊戰發生的地方。在20世紀60年代,陳廣安上小學的時候,每年都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前來祭奠戰斗中犧牲的先烈。那時,犧牲的解放軍戰士被掩埋在河岸旁,既沒有墓地也不知道烈士們叫什么名字。年少的陳廣安聽著烈士們的英雄事跡,深受觸動,就許下了一個心愿。
陳廣安:他們是年輕的生命,是為我們祖國的解放事業獻身的。應該記住他們。怎么紀念呢?我就想,我長大了一定好好干,多掙點錢,我給烈士修紀念碑,把這段故事,我通過我的努力傳承下去,保存下來,讓子孫后代都知道。
這個念頭像一粒種子,在陳廣安的心里扎下了根。成年后的陳廣安開了一家照相館,生意十分紅火。隨著日子越過越好,為烈士立碑的愿望也愈加強烈。
陳廣安:這時候,我越發地想著我們解放軍戰士?,F在過上好生活了,所以我向地方的領導,把我想給烈士修紀念碑的心愿提出來,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
2005年3月份,已經56歲的陳廣安向潁東區委申請,要自己出資為潁河阻擊戰中犧牲的烈士立座紀念碑。
四千余公里尋訪
為無名烈士留名立碑
修建紀念碑的申請被批準后,陳廣安就開始著手尋找潁河阻擊戰中無名烈士的相關資料。由于年代久遠,當年的小規模戰斗留下的歷史資料很少,想查清戰斗中犧牲烈士的姓名并非易事。
陳廣安要如何尋找烈士身份信息,在修建紀念碑的過程中,他又遇到了哪些困難,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在陳廣安的家里,有一本藍色的文件夾,里面裝的是他當年尋訪無名烈士姓名身份時搜集的資料,一張張照片、一份份記錄,都見證了陳廣安二十年前艱辛的尋名之路。
陳廣安:有記載的關于潁河阻擊戰的,就是僅有這幾個字。至于潁河阻擊戰,在三里灣怎么打的?在魏溝口怎么打的?共計犧牲了多少人?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記載,很多地方找不到。沒有具體的談這個仗怎么開展的,開展的時間、阻擊地點,沒有詳細的,都是一筆帶過。
利用工作之余,2005年3月底,陳廣安開始尋訪健在的見證人、知情人查找資料。因為時間久遠,當年那場戰斗的見證者越來越少。為了收集潁河阻擊戰的相關信息,一旦聽聞哪里有參戰老兵的消息,陳廣安就趕到那里。有一次,他在走訪時獲得一位當年參加過戰斗的老兵在成都的線索,立刻就趕了過去??上У人s到時才得知這位老兵已經去世了。
陳廣安:86歲去世的,我當時就控制不住我自己,我千里迢迢想找一個潁河阻擊戰的真實身份的人物,參與過戰斗的人,這個信息,這個資料,多詳實、多珍貴、多重要、多有說服力。可是我千里迢迢來到,撲個空,我當時眼淚汪汪的。
盡管困難重重,但陳廣安毫不氣餒,依然堅持尋找線索。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7月,陳廣安在利辛縣民政局的幫助下,終于查到了張紹民、馬思營等6位烈士的信息。
陳廣安:這個就是利辛縣民政局向我們提供的烈士英名錄烈士的身份檔案,就是找了很多地方都沒找對,后來在利辛找到了。
尋找烈士終于有了突破,讓陳廣安更加有信心。經過一年零七個月,走訪4省10余地市300余人,行程4000多公里,拍攝照片2000余幅,撰寫文稿2萬余字,陳廣安終于弄清了潁河阻擊戰中所有犧牲烈士的信息,并收集了較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終于,經相關部門綜合確認,28名英烈的名字得以重現,“無名烈士”終于“有名可溯”。
陳廣安:在利辛縣找到以后,我就順藤摸瓜,在阜陽的臨泉縣、阜南縣和利辛縣這三個民政局,共計找到了28位烈士。修紀念碑之前,終于把烈士的身份弄清楚了。
2008年春季,經上級部門批準,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陳廣安開始動工建設紀念碑。他不僅出資購買磚瓦、水泥、木料,還找到專業的設計師幫助設計紀念碑的樣式。2008年清明節,在潁東區袁寨鎮新建魏溝閘西北側,鐫刻著28名烈士名字的紀念碑落成,59歲的陳廣安終于實現了他少年時許下的心愿。
陳廣安:這個精力確實是付出得太多了,但是感覺到非常值,我這幾十年的心愿總算實現了。原來的無名烈士,通過搜尋也有真名實姓了,為他們立了碑,安了家。
雖然自己多年的愿望已經實現,但對于陳廣安來說,紀念碑建好了并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從紀念碑建成后,陳廣安就義務擔任起了紀念碑的守護人和講解員。十七年來,他只要有空,就會來到紀念碑打掃衛生、修剪樹木。每當有人前來緬懷先烈,陳廣安都會為他們做講解,講述這里曾經發生的革命故事。在陳廣安的守護和宣傳下,潁河阻擊戰烈士紀念碑成了遠近聞名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
阜陽市潁東區正午鎮吳寨小學學生 馬欣媮:從前我不知道這件事,今天我聽了一位老爺爺講解,我了解到了這件事情,我感到十分驚訝,而且這件事情還是老爺爺一點一點自己發掘出來的,我也對老爺爺充滿了敬佩,我也對革命先烈感到十分敬仰。
如今,年逾古稀的陳廣安仍在孜孜不倦地守護著烈士紀念碑,傳播紅色故事,讓更多人了解歷史,將英烈精神傳承下去。
陳廣安:隨著國家的好政策給我們帶來的幸福生活,我們要感恩社會,感恩黨,感恩我們的解放軍戰士,因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萬萬個革命烈士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特別是在我們家門口這段故事,我們一定要記得住,傳承下去,把這段紅色故事傳播下來,讓我們的子孫后代都要牢記這段歷史。
傳承歷史緬懷英雄
敬祝好人一生平安
從年少到年邁,由青絲變白發,陳廣安差不多用了一輩子,一心要立座碑,一意要求個名。這個名,是為長眠于地下的烈士而求,是為故鄉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而求,也是為不忘今日幸福從何而來的人們而求,唯獨不是為自己而求。
烈士英名永垂不朽,光輝事跡萬古流芳。這兩句話我們從小聽到大,其實它們并非天然成立,如果沒有傳承,沒有守護,光輝也將掩埋于土下,英名也會飄散在風中。英雄是守護我們的人,歷史也需要守護英雄的好人。這個清明,我們再次溫故歷史,緬懷英雄。
(總臺記者 劉軍 王梓浩 孫曉璐 阜陽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