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一股“策展”的風吹進了城市消費圈。從前只在美術館、博物館展開的策展玩法,用進了吃、喝、買的生活空間。比如,餐廳策劃油畫展,超市同時有藝術家居和藝術畫作的展示館,等等。
我們如何看待這一消費新現象,上觀新聞記者就此話題與兩位專家(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思作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筑師范文兵,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譚崢)展開對話。
位于進賢路的一家餐廳主打美術館概念,頗有藝術氛圍。
城市周刊:策展型的消費空間,是一種什么類型的空間?
譚崢(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在眾人的印象里,消費空間和藝術空間是截然分開的兩種空間,而策展型的消費空間是將藝術、消費、潮流、時尚等混合在一起的空間。從行業觀察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被策劃了的空間,是上海當下經濟環境下的產物,許多藝術資源從美術館等溢出到日常消費場所。
人們的精神滿足自然離不開文化和藝術的驅動。無論是在餐廳辦展,還是在咖啡店輸出理念,其實都是趣緣社會里一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消費,從而讓人們達到精神滿足。
尤其年輕人追求標新立異,消費一個大眾化的產品恐怕無法體現其訴求,而追求小眾化、分眾化的事物,能達到消費的滿足感。
范文兵(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思作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筑師):這些策展型的消費空間,都是對傳統功能類型的一種突破,屬于“功能+”空間。
消費空間本質上都是有盈利需求的,“功能+”在當前的普遍出現,放到網絡社會這個大背景下觀察,會讓我們看得更清楚——它其實就是在幫助實體消費空間實現更新換代,和網絡世界爭奪消費人群,吸引大家到實體空間“現場消費”。
“功能+”已成為網絡時代開實體店的基本配置。比如說,如今已經幾乎沒有單純只賣書的書店了,消費者進店不僅僅是為了買書,而是“書店+”的復合性內容吸引了他們。
愚園路上一家主打循環主題的咖啡館,用回收的咖啡罐打印了自己的“宇宙世界”。
城市周刊:為何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空間談起了“策展”?
范文兵:實現“功能+”有多種方式,“策展”針對的受眾群主要是文藝中青年、新中產人群。
此類人群到實體店消費,會同時對“精神生活”有強烈需求。對今天受過一定教育的年輕人來說,看展是一個成本最低、讓自己邁入精神社會的方式。所以,“功能+”在滿足商業空間現實盈利需求的同時,又與他們的特殊需求結合在一起,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策展型消費空間。
文藝中青年、新中產人群是最能夠產生消費潮流甚至引領潮流的力量。無論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還是如今的上海乃至中國更多城市,這類人群引領了許多風潮。例如,正是他們,讓咖啡店的空間慢慢變成了被大眾納入公共認知的社交、辦公、娛樂的復合性空間。
譚崢:其實,蔦屋書店和這些策展型空間相比,沒有本質的區別,它從書店一步步擴展成了帶著生活方式場景的門店,傳遞一種生活方式,本質上都是一個“展”。
藝術和消費全方位滲透、融合,將藝術活動、藝術產品等變成消費品,生活禮品和藝術品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消費溢出藝術,藝術溢出消費。這都運用了策展思維,目的是與消費者構建單純買賣關系之外的更深的聯系。
新天地的一家藝術超市還有一個畫廊空間。
城市周刊:在上海開店很卷,策展類、藝術類人才都來為這些空間做設計和策劃。
譚崢:的確如此。18世紀,一家咖啡館就能變成一個獨特的第三空間,而現在,這些空間里不僅需要藝術氛圍、文化活動等策劃,連體驗者的角色也會互相轉變,趣味更加多樣化了。
社會學、心理學講到一個自我想象理論,人是有需求的動物,人也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個高貴的、有品位的人,而這些部分可以通過消費去進行自我實現。在一個講究“人設”的經濟時代,這些空間和傳統空間相比,本身溢出的價值不一樣,所以才會不斷“卷”起來。
范文兵:在今天,藝術品或者藝術活動其實已經演化成為大眾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一種。尤其在上海,更是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和現實原因,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策展進入消費空間是一個必然趨勢。這讓我想到了“上海性”的話題。
說到“上海性”,新的體現就是將藝術、生活、消費融為一體的潮流。所以,我們會看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年輕人,來上海看話劇、參加電影節、探店。這些都在證明,這一將藝術變成消費場景和生活方式的新上海性的魅力。
我們現在談城市的吸引力,城市如何營銷自己,這個融藝術、生活、消費于一體的上海性消費潮流,其實是值得重點打造的環節。千萬不要低估文藝中青年和新中產人群的力量,他們的親網性比一般群眾要高得多,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借助策展這一在網絡時代最易“被看見”的有效手段,通過廣而知之的宣傳,是可以轉化成具有鮮明上海特色的消費產能的。
城市周刊:你們是否有過策展型店鋪的消費體驗?會看好它們的發展前景嗎?
范文兵:肯定有了。我是做建筑與城市設計、建筑與城市研究的,必然要很敏銳地觀察城市、建筑生活的風向和潮流等方方面面。
任何消費者對一座城市都是有想象的。我認為,策展型消費是符合大家對于上海的想象的。市民和游客只去武康路上打個卡已不能滿足大家對上海的想象需要,必須通過新方式讓人們停下來、坐得久,進入城市生活、增加別樣體驗。上海是有腔調的,我希望文化、藝術的火花與日常生活融合、推動消費潮流這一現象,能讓上海這座城市一直不斷推陳出新,永立潮頭。
譚崢:我的體驗也非常多。這些策展型店鋪有很多是建筑師或藝術家開的,比如我認識的一些建筑師開的餐廳,就和藝術工坊等結合起來。
我認為策展型店鋪很多是高周轉、輕資產的,本身也是周期化的產品,到了一定時期或許會進行更新。無論是小更新還是大更新,都是讓它們可持續性發展的手段。
策展型店鋪的誕生,離不開設計和策展的人才。在AI時代,越是標準化的東西越容易被替代,空間的策劃,相比文字、圖像的生產等被AI替代是相對靠后的。無論是設計還是策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一種情感生產。而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任何時代都是無價之寶。
(文內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原標題:《在一個講究“人設”的經濟時代,消費空間為何也“卷”起來了》
欄目主編:龔丹韻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彭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