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在記者會上專門用7 分鐘談體重管理,并表示國家有關部門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引導醫療衛生機構設立體重門診。2024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上海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雖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同樣呈上升趨勢,超重和肥胖比例已經超過四成,其中兒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超過3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并呈上升趨勢。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多家醫療機構已開設內分泌、減重等相關門診。盡管兒童超重肥胖率持續增加,但真正意識到“肥胖是一種疾病”并前往就診的患兒家庭數目寥寥。醫學專家由此呼吁:兒童青少年肥胖問題不容小覷,值得引起家長高度重視,及早干預。
許多家長對孩子肥胖危害渾然不知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曾經接診這樣的病例:13歲女孩可可(化名)因發現脖子黑來就診,經檢查發現已經達到重度肥胖程度,并且合并2型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癥。爸爸媽媽一下子懵了,“我們就是覺得她的脖子怎么洗都洗不干凈,萬萬沒想到,已經糖尿病的程度了!”當醫生問及家長“之前沒覺得孩子過于肥胖嗎”?得到的回答,“小時到現在一直是這個胖乎乎的狀態,也沒覺得有什么問題。”復旦兒科內分泌代謝科裴舟副主任醫師說。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為肥胖兒童診治。
如此情況,在兒童內分泌代謝科診室里并不少見。專家直言: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體重已經超標,有些覺得孩子胖一點很可愛,有的雖然發現孩子體重超標,但并不知道具體超出多少,還有的覺得孩子雖然現在肥胖,但也沒有合并肥胖相關并發癥,因此不以為然,未引起重視。
無獨有偶,10歲的小明(化名)身高140厘米,體重卻有60 公斤,BMI(體重指數)遠超同齡兒童標準,已經屬于肥胖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主任沈健接診時介紹,“小明其實同大多數肥胖兒童一樣,平時愛吃零食、甜食,尤其喜歡油炸食品和碳酸飲料,運動量又少。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是導致兒童青少年肥胖的最主要的原因。”
為何兒童青少年肥胖不能大意處之?復旦兒科內分泌代謝科主任羅飛宏教授表示,兒童青少年肥胖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增加兒童各系統疾病(如性早熟、高血壓、糖尿病、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的發病風險,部分肥胖患兒由于外觀形體不佳,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抑郁、自卑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對心理的影響可能持續到成年,影響個性、氣質和性格的形成,家長需要重視并積極干預。
岳陽醫院副院長姚政介紹:從中醫角度來解釋,兒童青少年肥胖則是由脂膏積聚體內所致,與濕痰淤滯密切相關,而膏脂來源于津液,與飲食和脾胃運化密切相關。小兒“脾常不足”,如運化功能失調,水液停聚于體內,日久凝聚成痰濕,聚而為膏脂,從而形成肥胖。
家長在岳陽醫院咨詢兒童肥胖相關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兒童青少年肥胖的診斷標準與成人并不一樣。裴舟解釋:成人主要依靠BMI(體重指數)來判斷超重,但是兒童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診斷標準不一致。此外,兒童期肥胖的產生主要是脂肪細胞數量增多,而成人期主要是脂肪細胞體積增大。兒童期肥胖會延續至成年期,調查研究發現,6至7歲肥胖兒童成年肥胖率為50%,10至19歲青春期肥胖兒童的70%至80%可發展為成年肥胖,并增加患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
兒童肥胖干預并非只是控制飲食
盡管兒童青少年肥胖發生率持續增加,但以兒科內分泌代謝診療數據來看,真正因肥胖來就診的不足10%,遠低于34%的發病率,這也直觀反映了不少家長仍未引起足夠重視。為何當下“小胖墩”就診率并不高?裴舟分析認為,首先,家長關于兒童青少年肥胖的認知仍有所欠缺。部分家庭缺乏科學喂養知識,過度依賴外賣或零食,看屏幕前時間過長,亟須加強科普宣傳,提升全社會對肥胖的認識,這其中包括肥胖的診斷、危害和防控措施,從源頭上減少肥胖的發生。
其次,兒童青少年肥胖癥能夠使用的藥物匱乏。專家明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多種兒童減肥藥(包括奧利司他、利拉魯肽、芬特明-托吡酯、司美格魯肽等),但是目前國內沒有任何藥物被批準用于兒童肥胖癥,干預手段相對單一。再者,學生學習壓力大,導致睡眠時間不足,缺乏體育運動,久坐時間長,也進一步加劇了肥胖的風險。
兒童青少年肥胖干預起來并不簡單。羅飛宏告訴記者,兒童和成人的減重原則不一樣。由于青少年兒童仍處在生長發育期,減重需要減少體脂之時,不影響身體健康和正常的生長發育,因此不能通過單純節食來控制體重,治療需要更為精細講究。
在復旦兒科,針對可可的情況,營養師為她制定了飲食計劃,內分泌代謝科用藥調整血糖,中醫科采用中醫外治的方法協助減重。可可的家長非常配合,媽媽每周出一張菜單,嚴格按照營養師要求搭配營養餐,既營養豐富又不重樣,同時熱卡也得到明確限制;爸爸則每天帶著孩子堅持運動。一年時間里,女孩體重下降了20公斤,已經脫離肥胖范圍,血糖在不用藥的情況下也達到了正常范圍。“這是一例非常成功的減肥案例!”羅飛宏評價。
小明接受的則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岳陽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兒科團隊凝練升華“先天、后天同調”,推陳出新“病證結合-內外同治-身心同調”的新模式,首創“四位一體”療法,即中藥口服+外治+飲食運動調護+心理疏導,應用于兒童青少年肥胖等各類生長發育疾病中,最終小明在中心取得了良好療效。“兒子瘦了10斤呢,體質明顯好了,精力更加充沛,運動能力也顯著提高了!”小明媽媽說。
肥胖青少年兒童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尋求醫療機構幫助?裴舟明晰:首先,家長們不能諱疾忌醫,要正視肥胖的問題,不能拖延到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才來院就診。同時,也不能將體重管理門診當做“減肥速成班”,體重控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堅持,生活方式干預是減重的核心,需要嚴格的自律性,其他醫療手段都是輔助,不要妄想一兩次就診就能夠迅速減重。
一般來說,遇到以下情況就需要就診——
?體重指數(BMI)超標,達到肥胖或超重標準。
?短期內體重增加明顯。
?出現頸部、腋下等部位黑棘皮,腹部皮膚紫紋。
?伴有多飲多尿、睡眠打鼾等癥狀。
預防肥胖的節點可提前至“胚胎期”
肥胖的低齡化,促使更多專家探索肥胖干預的最佳時間節點。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近期門診接診了4 歲小男孩,男孩外形上明顯肥胖,抽血化驗結果顯示,已有低密度膽固醇超標的指征。兒中心臨床營養科主管營養師劉云曼直言:孩子三歲前糖脂代謝異常、學齡期兒童餐后胰島素升高、脂肪肝、高血壓……這些聽起來匪夷所思的“中老年慢病”在門診已屢見不鮮了。
“近年來不少學界觀點提出,健康管理的起始時間應該提前至胚胎時期,在肥胖干預上,也不例外。” 劉云曼對記者解釋,兒童青少年肥胖的高危因素還包括父母肥胖、孕期體重增長過快過多、妊娠糖尿病、胎兒宮內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遲緩、低出生體重兒、巨大兒、嬰兒期過度喂養等。專家說,“嬰幼兒期出生時體重超過4千克就屬于巨大兒,面臨著肥胖的高危風險;學齡期如果BMI(體重指數)超過20,基本可判斷為肥胖。如果家長沒有做好后續持續的身高、體重監測,超重肥胖可能在生長的關鍵期對健康形成危害。”
到底哪個節點干預肥胖最為科學?專家介紹:胎兒期、嬰兒期、脂肪重聚期(5 至7歲)和青春期是生長發育全過程中脂肪發育最活躍、脂肪細胞增殖最快速的階段,也是容易發生肥胖的生理敏感期,上述幾個節點均是預防肥胖的關鍵窗口。已有研究顯示:6 月齡前脂肪量百分比快速增加,可能導致嬰兒在2 歲時肥胖風險增加。
“其實寶爸寶媽在備孕和孕期就需要及時關注孕前和產檢報告”,劉云曼說,“長期(1 至2年)接受專業人員面對面的健康咨詢,建議保持每月一次,這是應對生命早期1000天肥胖高危嬰兒的關鍵策略。”在她看來,備孕和孕期,寶爸寶媽都需要在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均衡膳食,減少深加工食品攝入;哺乳期和輔食添加階段,優先純母乳喂養,輔食分階段添加喂養,切忌過量喂養。
減重門診已普及,內涵還可更多元
隨著“體重管理年”的推廣,減重話題熱度持續增加,兒童青少年肥胖應引起充分關注。根據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的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約20%公立醫院建立了減重中心/門診,其中75%為減重門診,18%為隸屬于某科室下的減重中心,7%為獨立運營的肥胖診療中心/科室。
岳陽醫院為肥胖青少年提供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法。
在上海,多家醫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相繼開設減重相關門診。以閔行區為例,華漕、虹橋、古美、梅隴等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已開設減重門診。梅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趙睿男說,“社區開設減重門診旨在告訴居民,要將體重管理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健康習慣。做到科學飲食,控制熱量攝入,減少食用高脂肪、高糖、高鹽食物;堅持運動,增加能量消耗,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出現健康問題,應盡快咨詢醫生或營養師,制定科學合理的減重方案。”
減重門診除了現有干預治療手段,還可以拓展哪些范圍?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記者查閱發現:肥胖率高達40%的美國,減重門診出現時間更悠久,服務也更多元。這其中包括營養補充劑與藥物提供(補充維生素等)、醫療設備與療程套餐(冷凍減脂等)、預防性護理與高頻服務(個性化營養方案、體重咨詢等),甚至因患者有一定重合度,將美容與健康產品等也納入其中。醫療保險政策相應給予支持,如根據《平價醫療法案》肥胖篩查和基礎咨詢可由醫保支付,全美23個州要求保險公司覆蓋減肥手術費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手術量的增長。
類似的探索上海已經創新。就在不久前,徐匯區康健街道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正式啟動。相關負責人表示,該中心融合區衛健委、區醫保局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三方深度合作,旨在探索醫療機構與運動場所之間的康復醫療相互轉接,推動“體醫融合”走實走深。值得一提的是,中心開辟青少年體適能運動區,引入專業團隊幫助青少年正確運動、健康成長。
減重之時也要避免許多認知誤區。岳陽醫院營養科主任馬莉表示,而今網上飲食減肥方式層出不窮,但許多存在誤區甚至“陷阱”,如不吃晚飯、不吃主食、依賴單一食物、“低脂”、“無糖”食品和極低熱量飲食的極端節食等。這些方式可能非但起不到減重的目的,甚至危害人體健康。她舉例:不吃晚飯看似能減少熱量攝入,但可能導致夜間血糖水平下降,引發強烈饑餓感,誘發暴飲暴食。長此以往會降低基礎代謝率,使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反而增加減重難度;至于完全戒掉主食,則會讓身體“斷電”,導致疲勞、情緒低落,甚至消耗肌肉,降低代謝,反而更難瘦下去。針對減重其實沒有秘籍可言,采取科學的方法循循善誘,減重效果才會持久。
原標題:《小胖墩查出糖尿病!上海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達34%,真正問診者并不多…》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泳 黃楊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