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力爭夏種前投用!298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加快推進
春天是農田建設的黃金期,連日來,各地搶抓工期加快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進度,確保糧田旱澇保收、穩產增產。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郝朦說:“這里是宿遷泗洪的大樓街道,這兩天趁著天氣晴好,這里農田的防滲渠工程正在加速建設,力爭在水稻插秧前全面投用。從之前的土渠升級為如今的防滲渠,農田的上水和灌溉效率將會更高。”
對于糧食種植來說,土渠和防滲渠到底有什么不同,一直跟土地打交道的種糧大戶許益深有感觸。最近,包括自己承包田在內的5000畝農田正在進行“高標準”的改造提升。老許告訴記者,以前土渠環繞,上水灌溉那是一個“人急水不急”,土渠內各種裂口要先被浸透完,“喝飽”了水,剩下的水才能慢慢地流到田里。如今,項目方V字型開挖溝渠,并澆筑上混凝土一次成型,將大大提升糧食種植的灌溉效率。
宿遷市泗洪縣大樓街道種糧大戶許益說:“現在看著開心啊,現在水泥渠修好了,早上水,發芽早長一天,早分蘗,早成熟,產量肯定比以前更好的。”
宿遷市泗洪縣大樓街道高標準農田項目負責人周小學說:“防滲渠大概在4300米,4月底全面結束,在農戶種水稻用水之前,他們可以都全部使用上。”
記者從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獲悉,去年以來,江蘇省對211萬畝高標準農田進行溝渠、泵站、路網等改造提升,另有87萬畝農田由小田、低產田,新建升級為“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眼下,298萬畝農田建設項目正搶抓工期、加快項目建設掃尾,力爭在今年夏種前投入使用。即將投用的農田項目不僅能有效補齊溝渠、路橋的短板,而且還新增了一批現代化的科技裝備,來提升糧食穩產增產能力。在淮安漣水的漣城街道,當地一處900畝的農田建設項目剛剛竣工,108個智能化光伏排灌設備正式投用。新設備搭配智慧農田管控云平臺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分析農田內部缺水狀況和排水需求。農戶不用到田頭,就可以遠程通過手機或電腦調整閘門,精準上水灌溉或排澇排漬。
淮安市漣水縣鹽淮家庭農場負責人郭偉說:“之前像我們這一片的幾百畝耕地的話,需要4到5個人。但是現在完全可以解放雙手,4-5個人的工作量,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一年的話,大概能每畝地增收150到200元。”
淮安市漣水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科負責人成大偉說:“后期我們將根據我們的田間苗情,根據土壤墑情、氣象預報等一系列的數據進行一個研判,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方案,然后進行無人化管理。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兩年到三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將面域范圍內信息化水平智能化水平進一步進行提高,做到高標準農田穩產增產。”
據了解,目前,全省永久基本農田中,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4401萬畝,占比82%。
(記者/郝朦 俞銘義 周雷 供片臺/宿遷臺 淮安臺 編輯/王燁)
來源: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