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4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基礎概念解析
休息一詞在學術研究層面有專業的解讀,主要指的是在特定時間內停止相關活動,確保人們能夠從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放松,緩解緊張和疲勞情緒,達成恢復精力的目的。
課間休息是兩節課之間的間隔時間,是學校為學生安排的特定的休息時間,以達成緩解學習壓力、放松精神情緒、清空負面情緒的目的。為學生打造松弛有度的學習氛圍,確保學生能夠在良好健康的精神狀態下進行持續性學習。傳統課間休息被定義為“學習疲勞的物理性補償”,其理論根基可追溯至20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當代教育神經科學研究表明(OECD, 2022),青少年前額葉皮層發育需要周期性θ-γ神經振蕩重組,這要求每40-50分鐘進行不少于12分鐘的非結構化活動。
傳統課間休息
面臨的困境
首先,就學生反饋來看,傳統以10分鐘為標準的課間休息時間較短,難以滿足學生精神放松、如廁、外出活動的要求,大部分學生只能在班級內進行簡單的活動,這限制了學生接觸外界環境的機會,不利于精神方面的徹底放松。
其次,傳統的課間休息內容過于單一,且缺乏科學的組織和針對性引導,學生能夠選擇的休息模式過于單調,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心理和精神層面的放松,還會引發不良行為,比如課間休息的打鬧、爭吵矛盾頻發,不利于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內環境。
再次,課間休息和課前準備過度混淆,部分學校要求學生在課間休息時,為下一堂課做好準備。這就需要學生在10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額外拿出部分時間,回到班級做好上課準備,這進一步削減了原有的休息時間,導致學生的自主時間管理權利被剝奪。
課間休息15分鐘
的價值意蘊
課間15分鐘是目前新施行的中小學生調節學習狀態的重要時段,俗稱小課間活動。2024年9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將傳統的10分鐘課間休息時間更改為15分鐘,引導師生走出教室,走向戶外,可以在陽光下享受輕松愉悅的休息方式,保證了課間休息的質量。這成為基礎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新方向,致力于通過“小切口”解決“大問題”,進一步推動全面育人的貫徹落實,目前已經在近20個省市開始實施。
新型課間革命突破傳統認知框架,將其重構為“教育生態系統的自組織修復單元”。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2024年發布的《課間活動神經教育學評估》證實:15分鐘為神經遞質多巴胺與血清素恢復閾值的臨界點。當課間時長≥15分鐘時,學生后續課堂的P300事件相關電位振幅提升23%,證明認知資源再生效率顯著優化。
從教育改革的層面來講,課間15分鐘的提出,代表著傳統的課間管理模式進行了深層次的優化,底層設計邏輯出現了調整和變動,證明我國的義務教育體系正在遵循著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的原則不斷進行優化,增強了義務教育改革的人性化程度。
“課間15分鐘”
落實過程中的潛在問題
1.政策執行與教學行為的矛盾
部分教師的傳統“責任”意識過重,盲目地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精準授課為目的,忽視了課間休息帶來的正面影響,存在拖堂、提前進行課前準備、占用課間休息時間、忽視休息重要性等問題,從而會導致最初的課間15分鐘落地受到限制。
2.存在“虛假的繁榮”
為了追求表面的活躍和熱鬧,硬性要求所有學生前往操場,來營造所有學生都離開課堂的“虛假的繁榮”,這種盲目的休息、被動的休息,無法達成高質量放松的目的。
3.課間休息方案過度一刀切
部分學校為了讓課間15分鐘更加完美,快速展現出自身改革的意向和積極性,在短時間內制定了大量的課間休息計劃和管理方案,活動內容較多,活動主題較為復雜,學生自發性游戲、統一的課間活動、課間操等項目相互交疊,讓課間15分鐘時間更加緊湊,活動壓力有所提升。看似百花齊放,但學生的自由選擇權、自由參與權被限制,甚至擠掉了如廁、精神放松、課間小憩等時間,這和真正意義上的課間休息背道而馳。
課間15分鐘
的策略性思考
1.教學節奏和行為的優化
首先,針對教務管理人員以及教師來講,要落實好課間15分鐘理論概念和意義的精準解讀,通過現有文件和相關研究成果,深度分析課間15分鐘的主要規劃模式,認識到科學休息帶來的重要影響,從行動上杜絕拖堂、占用課間時間等行為的出現。
其次,教師根據具體的授課時間,合理制定授課計劃,預留充足的課堂調整和應急管理時間,優化自身的教學節奏,確保在授課時間內完成授課任務。
再次,做好日常的課間15分鐘監督和引導。在下課鈴響起之后,年級監督小組進行班級巡查,提醒依舊在上課的班級及時結束教學任務,杜絕教師或學生群體中出現“**在課間休息時間也在積極學習,值得鼓勵”這種暗示話語和行為的出現,避免“休息羞恥”情緒出現。
第四,根據心理學籠中鳥原理,久關籠子的鳥,打開籠門它可能也不愿飛出。學生在以往課間的總總限制下,可能會產生不愿意嘗試新事物,而選擇呆在安全而熟悉的“籠子”里。教師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走出教室,享受陽光。
2.課間氛圍的營造
音樂是調節氛圍的最佳工具,在下課之后,通過全校廣播播放輕松愉悅的音樂,每天的音樂風格和音樂類型可以進行針對性調整,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調動學生圍繞著此類文娛要素進行討論,達成精神休息的目的。
班級設置“課間多媒體使用計劃”,負責該項計劃的小組長、班干部在下課之后利用多媒體播放具有放松意義的短片、視頻或音頻,讓依舊選擇留在班級進行休息的學生得到精神和情緒上的放松。
改變“安靜課間”的傳統管理規則。每一堂課結束之后,允許學生組建較為活躍的互動游戲,比如唱歌、表演,或者適合在班級內開展的游戲活動。這種其樂融融的氛圍,能夠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休息中,并給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空間,達成釋放精神壓力的目的。
3.制定多元化選擇活動
合理利用學校內的多個空間和基礎設施,增加公共鋼琴、休息長廊、障礙挑戰場地等等,給學生提供更多具有新意的課間休息選擇。
大操場制定專門的體能活動區域,為學生配備不同類型的活動道具和活動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項目進行游玩;每層教學樓設置獨立的室內游戲活動區。
推出“課間魔方”系列活動,從學生投票中選擇切實可行的課間活動方案,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創建多元化的游戲互動項目,例如手工工坊、數學迷宮賽、詩詞跳房子、飛花令等靜態活動,與體育項目、課間操、健美操、太極拳等動態活動相融合,實現動靜引導,讓課間活動更有趣,類型更多,允許學生自由社交、自由選擇。
4.構建松弛有度的課間規劃方案
將具有層次性和引導性的鈴聲作為課間規劃的主要依據,下課鈴結束之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課間休息的項目和內容,氛圍音樂或公開廣播內容持續8~10分鐘,然后利用“課前準備鈴”提醒學生課間休息時間即將結束,通過公開廣播的方式,引導學生做好自我狀態調整,進行了劇烈運動的學生可以利用這一時間進行休息、清潔。選擇課內小憩、課內游戲的學生根據剩余的時間來規劃休息方案,避免出現“即將上課但游戲未能結束的遺憾場景”。此時教師在各自辦公室內做好下一堂課的材料準備,但無需前往教室。在這5分鐘內,學生陸陸續續回到班級,最后1分鐘時,班干部或負責的學生提醒全體同學進行課前準備。
5.設置課間拓展活動區域
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在學校內部額外設置英語互動角、課外閱讀室、藝術展覽區等區域,給學生提供新的休息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建立校內活動實踐館,讓科技知識交流論壇、軍事愛好者聯盟等中小型活動得以順利落實。這些活動的本質在于從德智體美勞多個層面出發,讓拓展學習成為學生解放精神壓力的重要手段,帶給學生更加立體且豐富的學習體驗。
6.課間的安全監督和管理
學校管理人員和老師要深入到課間活動的方方面面,通過日常課間巡查、定點管理、全過程監督的方式,杜絕安全風險和隱患的出現。班主任、科任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工作規劃的實際情況負責不同班級、不同區域,比如語文教師可以負責讀書角、課外閱讀室相關區域的管理和引導,各司其職,實現細節上的看護。
學校可以額外增加“護導職位”,利用專業的護導人員參與到學生的課間活動管理中,從安全疏散、緊急事件防控等層面出發落實好培訓,提高課間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總結
課間15分鐘的落實尚處于初期階段,學校的相關經驗和研究不夠完善,目前正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但相關人員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首先要讓課間15分鐘“活”起來,然后通過過程觀察和細節調整,讓課間15分鐘 “火”下去,這才能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輕松愉悅的環境,讓學習不再成為壓力,對于全面育人也有積極促進作用。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孫興波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