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藝術家”們共創坪山在地記憶地圖和故事卡。 受訪者供圖
近日,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正式公布了2025年第二屆全民藝術普及推廣項目的“十佳公共文化藝術品牌”獲獎名單。由坪山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指導、坪山美術館主辦策劃的“文體進四區——藝術外送計劃”成功入選,這是該項目第二次獲此榮譽。“藝術外送計劃”打破了藝術體驗與探索的邊界,讓藝術走出場館,實現美術館公共價值的在地轉化,讓居民可以體驗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互動
深度訪談14位社區人物 設置5個“藝術外送”站點
2023年,為了探索打破藝術體驗的空間邊界,讓藝術與在地居民的生活空間發生更多互動的可能,坪山美術館發起了“藝術外送”系列行動。通過培育在地志愿者和社區居民,將藝術體驗“外送”到園區、廠區、社區、校區。
美術館團隊對14位坪山社區人物進行了深度訪談,書寫了他們與坪山深深淺淺的情感連接與生命故事;同時,美術館團隊設計了兩條社區探索線路,設置了5個“藝術外送”站點,為公眾提供可即時創作的便民藝術服務。“藝術外送”系列行動,開拓和鏈接了許多坪山在地居民與種子力量。項目獲評“2023年度深圳市十佳公共文化藝術項目”及“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務示范項目”獎項,并提名“2023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公共教育項目”。
升級
推出“日常藝術超市”快閃 藝術家與本地居民共創
坪山美術館將2023年的“藝術外送”稱之為1.0版本,2024年進行了2.0版本新嘗試——打開美術館。
在坪山美術館的臨街地帶,坪山美術館推出一個名為“日常藝術超市”的快閃空間。美術館團隊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到37名來自社會各界、大灣區不同城市的日常藝術家,與本地居民共創,把日常的故事與創作帶到美術館,用更貼近在地生活的視角訴說坪山故事,通過四次培育課程,呈現20場活動和工作坊以及8個調研項目,成功連接周邊社區,把對坪山日常生活的觀察及調研轉化為公眾可參與的藝術作品或行動,最終在坪山“日常藝術超市”中展出。
以“日常藝術”為主題,“超市”展示坪山日常藝術家在地居民的藝術創作,這不僅是體現坪山文化的藝術櫥窗和信息樞紐,也是賦予舊物新生的材料超市與臨時創作室。從這個微小卻充滿活力的物理空間出發,美術館團隊期望打破傳統美術館的邊界。
這個概念的核心在于將藝術創作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讓人們在進行藝術觀賞和感受的同時,與日常藝術家的創意與情感在保護城區環境的意愿下共振,是此項目期望達成的目的與意義。
“藝術不僅僅停留在美術館,我們嘗試打開美術館,帶來更有創意、更有意義的公眾與藝術的互動。”坪山美術館館長劉曉都曾表示,坪山美術館要打造成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深圳東部文化高地,同時也要致力于將藝術帶入公眾生活,讓藝術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外送
發起“20元美食街挑戰” “打包”坪山故事
在坪山,人人都是藝術家。坪山美術館圍繞社區營造、參與式藝術、文化研究、聲音藝術創作四大方向展開培訓,邀請相關資深導師,共同探索、支持日常藝術家們完成相關主題的藝術創作,將他們在這次行動中的創作打包成藝術工作坊、特色文旅地圖、原創設計桌游等,讓日常藝術活動外送至坪山每個角落,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生活中的藝術,也讓坪山成為一個大家愿意走進來感受藝術、留下做生活藝術家的地方。
“藝術外送計劃”匯聚了“一繩兒”小組、“阿婆涌沖沖”小組、照片涂鴉藝術互動小組等日常藝術家小組,與市民在現場共同創作,創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作品,用更為貼近本土人文的視角來講述了坪山故事。
坪山在地記憶采集小組以坪山記憶為核心,邀請不同代際、不同背景的新老坪山人共同講述他們的故事,發起“20元坑梓美食街挑戰”“坪山記憶拍賣大會”“云巴時光穿梭機”“坪山老街寶藏地圖”“記憶地圖茶話會”等一系列創意活動,共創坪山在地記憶地圖和故事卡。
坪山桌游小組以坑梓的“阿婆叫瀝”為靈感原點,延展了坪山田坑水系周邊,并將坪山的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活串聯起來,制作出一款桌游,將流域地貌、風土人文、日常故事、人物事件融入到桌游中,用時下年輕人流行的方式去講述坪山故事。
“藝術外送計劃”系列活動吸引了數千名市民參與,不僅有坪山本地市民,也有來自寶安、南山的參與者,甚至還吸引了專程從惠州、廣州、中山前來參與的“靈感采購員”。“‘藝術外送’甚至送出深圳,觸達大灣區的不同城市,讓更多大灣區居民了解坪山,共同感受坪山在地文化的獨特氣質。”坪山美術館“藝術外送計劃”相關負責人表示。
鏈接
推動“文體進四區”讓文化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近年來,坪山創新開展“文體進四區”(園區、廠區、校區、社區),有效推進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針對園區多、廠區多的特點,坪山優化精準服務機制,實現優質文體資源在服務場所、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效果的四大轉變,讓坪山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成為文體活動最大的受益者和最主要的參與者。
作為坪山區推動“文體進四區”的重磅品牌公共藝術項目之一,坪山“藝術外送計劃2.0”的藝術共創行動將不斷向坪山各社區、園區、廠區和校區蔓延,讓更多的坪山市民看見和了解藝術外送計劃,一起加入行動與共創中,進一步探討“社區藝術”的可能性,帶來藝術生產方式的更新和對藝術理解的新形態;同時也打破以往“只有職業藝術家才能進行藝術創作”的固有印象,提倡“在坪山,人人都是日常藝術家”,讓城區的全體居民隨時隨地感受藝術的樂趣,近距離觸及藝術的魅力。
在坪山,文化藝術不再束之展館高閣,而是流動在街角巷陌,回蕩在晨昏之間。
坪山圖書館未來學校分館——“文心書房”開創性地拆除了圖書館的圍墻,向社區敞開大門,“一門兩開、早晚兩進”讓學校圖書館成為社區居民共享的文化綠洲。自2022年起,坪山區在深圳市獨樹一幟,率先推動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校的深度共建,在人口稠密的重點生活區域,精心編織起一張“十分鐘公共閱讀服務圈”的網絡。以館校共建空間為載體,引入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書籍設計師朱贏椿、學者周國平、作家葉兆言等文化大家開展講座、分享沙龍等,讓文化書香縈繞坪山街頭,高品質閱讀之旅觸手可及。
去年開放運營的深圳坪山長守戲劇谷,將坪山居民熟悉的客家圍屋煥新為戲劇新空間,劇院的舞臺與老房子融為一體,市民可以近距離體驗和感受戲劇文化,甚至有機會與張國立等老戲骨同臺,參演“龍馬社”創排的話劇。
馬巒山戲劇創排基地、山頂自然劇場正在建設中,坪山科技文化中心、龍田街道文體中心等文化場館開業可期,升級打造“藝術外送計劃3.0”,持續擦亮“坪山藝術季”“文津圖書進坪山”等文化品牌,坪山這座硬核工業大區,也將持續展現柔軟溫潤的另一面,釋放獨特的文化魅力。
采寫:南都記者 曾海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