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書法家王三育
作者 于建初
在湖南益陽,總有一些人將生命的根脈深深扎根在鄉村,又以筆墨為舟楫,在藝術的江河中劈波斬浪。書法家王三育,便是這樣一位兼具公仆熱忱與文人風骨的踐行者。他生于桃江,長于桃江,自1982年投身基層工作以來,從鄉鎮干部到駐村第一書記,四十余載春秋以實干書寫為民情懷;而另一面,他自幼浸淫翰墨,以書法為精神皈依,在橫豎撇捺間構筑起一座貫通傳統與現代的藝術橋梁。
王三育工作照片
王三育的履歷令人動容:2017年至2022年,他輾轉馬跡塘鎮譚家園村、鸕鶿渡鎮花橋村、鲊埠回族鄉軍功嘴村,帶領鄉親們脫貧攻堅、振興鄉村,連續六年摘得“先進工作隊”“優秀隊長”桂冠。這段“腳踏泥土,頭頂星辰”的經歷,不僅鍛造了他堅韌質樸的品性,更讓他的書法作品悄然沉淀下“文以載道”的厚重——正如其駐村筆記中寫道:“扶貧筆鋒與狼毫筆鋒,皆是耕耘的痕跡。”
王三育書法作品
師古而不泥古。王三育的書法之路始于幼年對碑帖的癡迷。從顏筋柳骨的楷書筑基,到二王行草的靈動取法,他在湖南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求學期間仍筆耕不輟,將《九成宮醴泉銘》的端嚴、《祭侄文稿》的悲愴化作胸中丘壑。其楷書如《桃花江旅游指南》題字,筋骨剛健似武陵石壁,章法嚴謹若洞庭水網,于規矩中見灑脫;行草作品則如《風雅高橋》書名墨跡,筆走龍蛇間暗藏米芾“刷字”之勢,又融入竹山野徑的天然逸趣,形成“剛柔相濟、動靜相生”的獨特語匯。
王三育書法作品
守正創新。作為洞庭榜書藝術研究會、湖南省老干部書畫家協會等機構的骨干,王三育始終踐行“筆墨當隨時代”的理念。他擅將駐村見聞化作詩聯,再以書法呈現,如“稻浪千重生碧玉,炊煙一縷系鄉愁”等作品,既延續了文人書法的詩書合璧傳統,又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當代敘事注入新意。2024年為《騷壇學步》題寫的榜書,更以金石般的蒼勁筆觸,詮釋著楚辭文化的浪漫基因。
王三育書法作品
自1992年初露鋒芒至今,王三育的書法之路鐫刻著清晰的年輪:2017年?,“華萊杯”全國榜書精品展優秀獎,標志著其榜書藝術獲得專業認可;2024年?,《禮贊新時代 建功新益陽》書畫展二等獎,印證著他在守正創新中的持續突破;三十余年間,桃江縣各類書畫展的“常駐嘉賓”身份,更見證了一位基層書法家對本土文化生態的深耕。
尤為可貴的是,他始終以“書法惠民”踐行藝術初心。作為桃江縣老年書畫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他組織送春聯下鄉、開辦公益講堂,讓書法從展廳走向田壟,使千年文脈在鄉村振興中煥發生機。
王三育書法作品
觀王三育書法,可見三重境界:一曰“力”?,駐村六載練就的腕底千鈞,化作提按頓挫間的浩然之氣;二曰“韻”?,詩書雙修的文人底蘊,賦予線條以音樂的節奏與詩歌的留白;三曰“魂”?,將“為人民書寫”的信念熔鑄筆墨,使作品既有帖學的雅致,又飽含時代溫度。正如他在自我評價中所言:“傳統是根,創新是葉,而生活的土壤永遠滋養藝術。”這位從資水河畔走來的書法家,正以“知行合一”的生命狀態,詮釋著中國文人的終極理想——在兼濟天下中完善自我,在筆墨江山中安頓靈魂。
王三育書法作品
王三育的藝術人生,恰似其筆下奔涌的行草長卷:前半程以楷書的端正扎根鄉土,后半程以行草的瀟灑揮灑性靈。當鄉村振興的史詩遇見水墨丹青的抒寫,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書法家的成長史,更是一部新時代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精神列傳。期待他在未來的藝術征途中,繼續以筆為犁,耕云種月,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時代的田野上結出更豐碩的果實。(書法作品圖片及肖像由書法家王三育提供)
作者于建初照片
作者介紹:于建初,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湖南省新能源產業協會會長。曾任湖南省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湖南省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人大代表、長沙市作家協會主席、湖南省工商聯常委等職。
初審|黃鳳 編輯|柳苗苗 責編|彭文瀾
來源:人文中國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