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清詩時代和現代貼近,所以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淘洗,自然給人感覺是比不上唐詩了。但其實,清詩也一樣有精華和經典。
01
《癸巳燕臺雜感 其一》
清 · 左宗棠
西域環兵不計年,當時立國重開邊。
橐駝萬里輸官稻,沙磧千秋比石田。
置省尚煩他日策,興屯寧費度支錢。
將軍莫更紓愁眼,生計中原亦可憐。
一個人最大的情懷莫過于愛國。
這份情懷,如同深埋地下的種子,一旦遇到適宜的土壤、陽光和雨露,便能破土而出,茁壯成長,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愛國,不僅僅是掛在嘴邊的口號,更是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情感。它體現在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上,體現在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的實踐中。無論身處何地,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只要心中有愛國的情懷,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力量。
愛國,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在國家面臨困難和挑戰時,需要挺身而出,為國家的利益而奮斗。這種擔當,不僅僅是對國家的忠誠,更是對民族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許。正是有了這種責任和擔當,國家才能在風雨中屹立不倒,才能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出強大的實力和風采。
愛國,更是一種傳承和弘揚。需要將這份情懷傳遞給下一代,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起愛國的意識,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只有這樣,國家才能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在當今這個時代,更需要弘揚愛國的情懷。所以,不妨攜手共進,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用實際行動來詮釋愛國的真諦,讓這份情懷在心中永遠熠熠生輝。
無論未來道路如何曲折坎坷,只要心懷愛國之情,就能勇往直前、無懼無畏。因為,愛國是心中最堅定的信念和最強大的力量。
02
清末名臣左宗棠也是因為這一份情懷,感慨之下,寫下了這一首《癸巳燕臺雜感 其一》。
西域環兵戍守邊疆已歷數載春秋,彼時國家為重開疆土壯志凌云。駱駝隊穿越萬里荒漠,運載著官府的糧稻,它們艱辛跋涉的身影,成為了連接內陸與邊疆的生命線。
而那廣袤無垠的沙磧之地,盡管千年風沙侵蝕,貧瘠如石田,卻也見證了無數勇士的堅守與奮斗。
設立行省以鞏固邊疆,雖需長遠規劃,但國家從未有絲毫懈怠。興辦屯墾,發展農業,以期自給自足,減輕國庫負擔,此等舉措又怎會白費度支之錢?國家的每一步戰略,都蘊含著深邃的智慧與長遠的眼光。
將軍啊,莫要再為眼前的困境而愁眉緊鎖,須知這中原腹地百姓的生計亦是艱難重重。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中原百姓同樣在苦苦掙扎,期盼著和平與安寧的到來。
你我身為國家之棟梁,更應胸懷天下,以國家大局為重,攜手共赴國難,為這萬里河山添上一抹安寧與繁榮。
左宗棠這首詩,不僅表達了對邊疆將士的深切關懷,更彰顯了其作為一代名臣的憂國憂民之心。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這份家國情懷,卻如同那穿越千年的駝鈴聲,永遠回蕩在中華兒女的心間。
03
左宗棠,道光十二年舉人。少時喜讀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后執教安化陶澍家塾,盡讀其藏書。
鴉片戰爭后,復留心西學。咸豐間,歷佐張亮基、駱秉章戎幕。十年,由曾國藩薦,以四品京堂襄辦軍務,鎮壓太平軍。轉戰皖、贛、浙、閩,以法國人編組洋槍隊(“常捷軍”),克杭州等地。
官浙江巡撫,擢閩浙總督。同治五年,用法國人日意格等創辦福州船政局。旋調陜甘總督,又赴直隸參與鎮壓捻軍張宗禹部。
七年,西進鎮壓回民起事。光緒元年,奉督辦新疆軍務之命,討伐阿古柏,平定叛亂。定新疆建省之計。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調任兩江總督。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在福州病逝。
人們對于左宗棠的認識,更多地是因為他抬棺出征,收復西域的壯舉。被譽為“中國近代反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是“晚清中興三杰”中唯一的民族英雄。
其實他的一生波瀾壯闊,拋開時代局限性,甚至可以說,他是清末那個時代中的一名孤勇者!相比較曾國藩,他的爭議少很多。
左宗棠不僅是一位軍事家,更是一位深具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面對內憂外患,他沒有選擇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扛起國家興亡的重任。
他深知“邊防穩固,乃國家安寧之本”,因此在收復西域后,他力推屯墾戍邊政策,不僅鞏固了邊防,還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與民族融合。
更令人敬佩的是,左宗棠在晚年仍心系國家,盡管已年邁體衰,他仍堅持著書立說,留下了《左文襄公全集》等寶貴文化遺產,其中蘊含的政治智慧、軍事策略及治國理念,至今仍對后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左宗棠的一生,是奮斗不息、勇于擔當的一生。他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書寫了一段段傳奇,成為了那個時代中不可多得的孤勇者。
04
這首《癸巳燕臺雜感 其一》是其所作的諸多“燕臺”詩中的一首。全詩充滿憂懷,道盡艱難,也在說明,人生路需要情懷支撐。
在詩中,左宗棠以蒼勁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京城燕臺的蒼茫圖景,字里行間滲透出的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沉浮,更是對國家時局的深深憂慮。
他借古諷今,以歷史的滄桑映照現實的困頓,讓讀者在品味詩句的同時,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感。
詩中不僅是自然景象的描繪,更是對時局動蕩、人心惶惶的深刻隱喻。左宗棠以詩言志,表達了自己雖處逆境,但仍懷抱理想,矢志不渝的決心。
他深知,人生之路從不易行,唯有以堅韌不拔的情懷為燈,方能照亮前行的道路,穿越重重迷霧。
續觀此詩,左宗棠還會提及,真正的勇士,不在于戰場上的英勇無畏,更在于內心的堅守與不屈。在國家危難之際,他愿化作那盞明燈,照亮國民的心靈,激發民眾的斗志,共同抵御外侮,振興中華。這份情懷,超越了個人榮辱,上升到了民族大義的高度,讓人讀來心生敬意,也激勵著后來者,在面對挑戰時,能夠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如此,左宗棠的這首詩,不僅是對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后世的一種鞭策與啟示,提醒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遭遇何種艱難險阻,都應以情懷為舟,以信念為帆,乘風破浪,直濟滄海。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