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由敦煌當代美術館主辦的“穿越時空的回響:當代藝術與歷史遺跡”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上海長陽創谷C4·創谷劇場舉辦?;顒蝇F場,10余位學者、藝術家以“時代錯置”與文化遺存價值為主線,圍繞藝術創作與歷史遺存、展陳實踐對時空觀念的重塑、歷史遺跡再闡釋三個主題展開討論。
藝術展覽如何面對歷史遺跡
在“穿越時空的回響:當代藝術與歷史遺跡”研討會上,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以“策展與共情場域:如何通過展覽激活傳統與當代鏈接”為題,探討策展的核心在于打破傳統與當代的二元對立,搭建情感共鳴的橋梁。他表示,策展雖源自西方概念,但在中國有著獨特的轉化。古代“策”字寓意動力、方向、激勵與智慧,策展正如編撰歷史,將不同藝術品與觀念串聯,推動藝術的延續與發展。最后,他引用黃永玉先生的話:“美,很易消逝,藝術的使命是挽留?!?/p>
研討會現場,吳洪亮作演講
上海博物館展覽部主任褚馨以“藝術展覽策劃的當代性思考”為題,探討了傳統博物館如何融入當代藝術元素。她分享了上海博物館近年來的多個展覽案例,如“金字塔之巔”展利用沉浸式技術重現古埃及,“對話達芬奇”展則讓意大利經典與中國書畫同臺,呈現東西方工匠精神的對話,“滿庭芳菲”展是以珠寶展示與當代藝術策展相結合,這些跨文化策展方式不僅拓寬了展覽的表達維度,也為美術館策展提供了參考。
研討會現場,褚馨作演講
“滿庭芳菲”展覽,由蔡國強團隊操刀的人工智能模型cAI? (讀作AI Cai)創意的場景設計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周詩巖以遼代建筑為切入點,揭示了歷史遺跡的 “動態生命力”。她通過對比薊縣獨樂寺觀音閣與應縣木塔的結構,講述了遼代建筑融合游牧與中原文明的復雜性——契丹工匠在繼承唐代技術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采用‘叉柱造’與’纏柱造’,使建筑兼具雄渾但又不失靈動。她強調了遼代建筑在特定歷史語境中所體現出的當代性,并指出那是一段創造力得以罕見釋放的時刻。
獨樂寺觀音閣(1932年春),上層立者為梁思成
觀音閣斷面圖
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陳研則以17世紀基歇爾的《中國圖說》為例,剖析了跨文化圖像翻譯中的“時代錯置”現象。他說,基歇爾將中國菩薩誤譯為埃及神哈波克拉特斯,雖屬誤讀,卻催生了歐洲啟蒙思想對東方的文化想象,形成了一種新的視覺表達。陳研表示,這種“生產性誤讀”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為當代藝術提供啟發,“當代藝術面對歷史文化遺產時,應通過翻譯與再創造激發新的藝術語言,而非簡單復刻?!?/p>
復旦大學教授魯明軍以羅伯特?勞申伯格的《已擦除的德?庫寧的畫作》為起點,探討藝術如何通過“否定”傳統形式實現自我革新。他將此與約翰?凱奇的《4’33”》及白南準的《電影之禪》并置分析,指出這些作品雖以“空白”或“擦除”為形式,但實則在技術迭代與共情需求的雙重張力中,嘗試“凈化”藝術語言、重建表達可能。魯明軍強調,當代藝術不應一味追求形式突破,而應回歸創作的日常性,“或許我們應像敦煌匠人般,將創作視為日常勞作,在重復中等待靈光。”
《已擦除的德?庫寧的畫作》
在演講之后,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策展人范白丁作為主持人,邀請演講嘉賓圍繞“藝術史與理論中的‘時代錯置’”展開討論。其中,周詩巖表示,藝術作品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其不斷跨越時空的“遷徙與重生”,而敦煌壁畫歷經千年仍激發當代想象,恰印證了“創造力瞬間”的永恒價值;吳洪亮以“無邊界策展”回應,以上海博物館東館為例,強調打破傳統與當代的隔閡:“當齊白石水墨與新媒體裝置并置,觀眾不再追問‘古今之分’,而是直接感知美的共振。”對于博物館轉型成為熱議話題,褚馨表示,傳統展陳模式正被“共享文化空間”理念顛覆:六千座博物館中,無藏的“空殼館”倒逼我們重新定義何為“真遺產”——是文物本身,還是它激發的公共對話?;魯明軍則認為,當代藝術面臨“雙重祛魅”——技術碾壓下先鋒性的消解,與資本裹挾中創作尊嚴的流失。“若藝術必須‘活著’,或需回歸工匠精神。這一話題討論的共識是,在技術加速迭代的今天,藝術的生命力既源于對歷史地層的深層勘探,也依賴于打破學科壁壘的勇氣。
古代文物、歷史場域與當代藝術的并置展示的實踐
另一場討論則聚焦于將理論轉化為行動:藝術家與策展人通過跨媒介創作、數字技術與社區參與,重構歷史場域,使其成為可呼吸的文化生命體。其中,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李峰以 “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 為例,展示了將 406 件文物、5 座復制洞窟與 43 件現當代藝術作品并置的沉浸式敘事。他提出 “打破館界與行業界限” 的理念,將新疆出土的粟特文文書與數字裝置結合,構建文明交融的多維圖景的案例。他認為,博物館應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而非文明的冷藏庫。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策展人郭小力通過分析多位藝術家實踐,闡釋了文化遺產在當代藝術中的創造性轉化。她以徐冰的《天書》為例,指出其通過偽漢字重構典籍形制,既致敬于活字印刷的傳統,又以“無意義書寫”挑戰文化符號的權威性;蔡國強的《天梯》則將火藥這一古代發明升華為連接宇宙想象的當代儀式;而在敦煌當代美術館內展出的彭薇作品,則是對敦煌龕式結構的轉化,這些案例展現了歷史與當代藝術的對話。他認為,這些創作通過解構、轉譯與跨媒介實驗,使歷史遺產突破靜態展陳,轉化為激活當代思考的“動態基因庫”,為理解文明傳承提供了多維度切口。
藝術家劉建華則在研討會中分享了其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的實踐。他將宋代官窯瓷片與激光雕刻結合,創作《殘器》系列。他也耗時三年研究了敦煌藏經洞文獻,發現唐代曼陀羅圖像的立體形態可能性,進而創作了《壇城》系列裝置。他說,陶瓷既是文明載體,也是時間容器。其作品《殘器》的破碎與重構,則呼應了敦煌壁畫歷代疊加的視覺特征。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謝曉澤以“想象、重構與創新:我的敦煌藏經洞計劃”為題,系統梳理了其自2017年受美國敦煌基金會邀請進駐敦煌研究院以來的跨學科實踐。
藝術家龐海龍以 “宅生記 ?” 項目為案例:在上海瑞華公寓通過居民口述史與裝置藝術重現文化名人生活場景,在福州旗山湖古厝以 “種子發芽” 隱喻文化傳承。他表示,歷史空間的活化需打破線性敘事?!叭缭谛录悠轮袓Q魯保留區,我們將戰前建筑與當代創作并置,讓居民成為歷史的共同講述者?!?/p>
在下午演講后,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高遠作為主持人,邀請演講嘉賓圍繞“古代文物、歷史場域與當代藝術的并置展示的實踐”這一主題進行討論。與會者探討了如何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公眾展覽,并強調通過多感官體驗(如復原唐代香料、三維投影技術)使歷史“鮮活”呈現。此外,當代藝術的批判性與實驗性成為討論重點,并認為博物館需打破靜態展陳模式,借鑒工業遺產活化案例,引入動態藝術,如舞蹈、戲劇等,并與跨界合作,激活歷史空間的人文活力。
研討會現場
敦煌當代美術館館長杜晨艷表示,希望此次研討會可以為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聯結開辟新路徑?!拔覀兩钚?,歷史遺產與當代藝術的交融并非終點,而是開啟全新敘事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