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為什么不把巴拿馬港口賣給中國,而是選擇賣給美國?這個問題乍一看像是單純的商業決策,但仔細琢磨,背后牽扯到的不僅是錢的問題,還有國際局勢、地緣政治和企業生存的現實考量。
2025年3月,長和實業把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克里斯托瓦爾港和巴爾博亞港在內的43個港口資產打包賣給了美國貝萊德財團,這事兒一出,網上討論炸了鍋。
有人覺得李嘉誠這是“向美國低頭”,也有人說他精明得很,抓住了風口賺錢跑路。
先說巴拿馬運河這地方有多重要。它連著大西洋和太平洋,每年1.4萬多艘船從這兒過,扛著全球6%的貿易量。
克里斯托瓦爾港在大西洋這邊,巴爾博亞港在太平洋那邊,這兩個港口就像運河的左右手,貨物的集散全靠它們。
李嘉誠的長和實業(以前叫和記黃埔)早在2000年代末就通過收購拿下了這兩個港口的運營權,到2024年,這倆港一年能處理差不多500萬標準集裝箱,成績挺亮眼。
中國貨要進美洲市場,很大一部分得走這條道,所以對中國的貿易來說,這地方是咽喉要道。
而美國呢,從運河1904年開挖就插了一腳,1999年雖然把主權還給了巴拿馬,但影響力一直沒斷過。
那李嘉誠為啥要把這么重要的資產賣了,還偏偏賣給美國而不是中國?先從錢的角度看。2024年底,長和實業的凈負債已經漲到400億港元,2026年還有一批債務要到期。
美聯儲那時候還在加息,美元融資成本高得嚇人,公司壓力不小。貝萊德財團開出的條件很誘人,溢價20%買下這批港口資產,還承諾10個工作日內就把錢打過來。
這速度對中國企業來說基本不可能,因為海外收購得過好幾道關,監管審查能拖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長和賣了這批港口,拿回200億美元現金,直接把財務窟窿堵上,還能騰出手搞別的投資,比如后來在東南亞弄智能倉儲、在英國買可再生能源公司。
這么看,賣給美國是個快刀斬亂麻的選擇,能立刻緩解現金流壓力。
再說港口本身的收益。巴拿馬這兩個港雖然戰略位置牛,但對長和來說,賺得并不算多。2024年年報里,這部分資產只占公司總收入的8.7%,跟房地產和能源的回報比起來差遠了。
換句話說,這倆港看著金光閃閃,其實是塊雞肋,賣了也不心疼。更何況,貝萊德的報價高得讓人沒法拒絕,換誰都會動心。
但這事兒不能光看錢,政治因素才是大頭。2024年特朗普連任后,對巴拿馬運河的態度變得很強硬。他不止一次公開說運河是“美國工程的偉大成就”,還暗示不能讓它落入別人手里。
美國每年通過運河的貿易值2700億美元,占全球貿易5%,這對他們來說是命根子。
2025年初,他那幾場演講把氣氛搞得很緊張,巴拿馬政府也坐不住了,趕緊表態運河主權不容挑戰。長和實業要是這時候把港口賣給中國企業,等于直接踩美國尾巴,后果可想而知。
中國在海外買港口也不是沒碰過壁。2018年,中遠海運想買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的股權,結果被澳大利亞以“安全理由”否了。
2021年,意大利塔蘭托港的收購也因為歐盟和北約的壓力黃了。這些例子擺在那兒,長和要是敢賣給中國,美國肯定會跳出來干預,交易八成得泡湯。
不僅如此,長和在全球還有不少業務,惹毛了美國,別的市場也可能受牽連。反過來看,貝萊德是美國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管著10萬多億美元,跟美國政府關系鐵得很。
2025年2月,他們就跟國務院溝通過,交易一路綠燈,3月5日美國商務部長還出來點贊,說這能“增強美國在全球貿易的主導地位”。這待遇,中國企業想都不敢想。
巴拿馬本地的情況也得考慮。中國2017年跟巴拿馬建交后,投資了不少項目,比如地鐵和港口擴建,關系挺熱乎。
但當地人對中國也有點戒心,2024年有民調說60%的人覺得中國投資太強勢,怕威脅主權。如果長和把港口賣給中國企業,很容易被炒成政治話題,交易沒準就卡在巴拿馬政府那關。
賣給美國就沒這麻煩,美國在巴拿馬的影響力本來就深,輿論上也好接受,巴拿馬政府還能借機平衡中美關系。
從交易后的情況看,李嘉誠這步棋走得挺穩。貝萊德接手后,砸了6.5億美元升級港口,2025年第三季度運河貨運量漲了7.8%,效率明顯提升。
美國這邊也借機加強了對運河的掌控,海軍還在附近搞了演習,擺明了要秀肌肉。
中國企業有點吃虧,泊位費漲了12%,貨船還得排隊多等6小時,只能另找路子,比如擴建哥斯達黎加的利蒙港,或者推泰國的克拉運河項目。
長和呢,拿著賣港口的錢,股價2025年底沖到每股98港元,五年新高,市場明顯很認可。
客觀來說,李嘉誠這決定挺務實。商業上,他抓住了貝萊德的高價和快錢,解了燃眉之急,還為公司轉型鋪了路。
政治上,他避開了中美博弈的雷區,沒讓長和卷進大國爭斗的泥潭。我個人覺得,這選擇不一定是“親美”或者“反華”,更多的是一種老江湖對風險的嗅覺。
畢竟,生意人最在乎的是穩賺不賠,至于港口賣給誰,能不能保住自己碗里的飯才是關鍵。
再說遠一點,這事兒也反映了現在全球化的復雜性。中美在貿易和地緣上的角力越來越白熱化,像巴拿馬運河這種戰略點,誰都想摻一腳。
企業夾在中間,稍微站錯隊就可能翻船。李嘉誠能帶著長和在這環境下全身而退,還賺得盆滿缽滿,說實話挺不容易。
中國這邊雖然丟了巴拿馬這塊陣地,但也在積極找替代方案,韌性還是有的。巴拿馬政府也聰明得很,一邊守著運河主權,一邊跟中美兩邊搞合作,左右逢源。
總的來說,李嘉誠不把巴拿馬港口賣給中國而賣給美國,不是簡單的“選邊站”,而是綜合了財務需求、政治風險和市場現實后的結果。
貝萊德的高價和效率是直接誘因,美國的壓力和干預是外部推力,巴拿馬的立場和長和自身的戰略調整是內在邏輯。
這筆交易既讓長和賺了錢,也讓美國在運河的控制上多了一張牌,中國則得另謀出路。說到底,生意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眼前的利益和長遠的生存,這大概就是李嘉誠的算盤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