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說,你會知道這其實是人腦嗎?……
想知道具體是怎么回事,請移步本期的【大開眼界】欄目吧~
每周一,【把科學帶回家】的編輯們將為你帶來一些有趣的本周新聞,幫你輕松地開啟這一周!??????
【第42期】看點
科學新聞
如果你等比縮小,必須一天 24 小時狂吃狂喝,才能不餓死。但可以變得力大無窮
衣服上的辣椒油會自己消失?互聯網果然有真東西!
大開眼界
科學家用木工鋸,將冷凍的人腦切成703個沙子大小的碎片,只為繪制世界首張人腦能量分布圖……
奇聞電波
鸚鵡已經能當美食博主了?科學家發現它們愛吃面條+蘸料!猜猜它喜歡什么口味?
如果你等比縮小,
必須一天24小時狂吃狂喝,才能不餓死。
但可以變得力大無窮
也許節后上班的你略有一些疲憊,所以在這周一,不妨讓我們輕松一下,幻想一下,如果我們等比縮小到2厘米(就可以不用上班(bushi)),會發生什么事情?
也許你在科幻電影中看過這樣的場景,比如超級英雄“蟻人”就能隨意改變身體大小。還有古早的《不可思議的收縮人》里面,收縮人大戰蜘蛛的故事。不過,以科學家的思維來看,如果一個人等比縮小,可能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為了生存,等比收縮人必須猛吃猛喝才能勉強維持生命。
圖片來源:《不可思議的收縮人》
芝加哥大學的生物學教授Michael C. LaBarbera寫了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怪獸電影的生物學》其中就討論了怪獸的生存指南。
他提到,等比縮小其實是個幾何學問題,因為面積是長度的平方,體積是長度的立方。而對于生物來說,身體的尺寸和引力、粘附力、表面張力有關,繼而影響一系列生理功能。比如說,食物消化的速度,熱量的散失、呼吸的效率等等……
Michael做了一個估算:如果人的身高縮小到1英寸(2.53厘米),也就是長度縮小了70倍,體表面積和肺面積縮小了5000倍(70 x 70 倍),產生熱量的體質縮小了35 0000倍(70 x 70 x 70倍)。
因此,為了維持現在的體溫和能量,微縮人必須瘋狂吃飯,可能需要每天吃掉與自己體重相當的食物。此外,失水速度也會劇增,一定要記得多喝水啊微縮人??!但此時,水的表面張力會讓他的嘴在接觸水的一瞬間,就直接將水壓入喉嚨。
不過,因為新陳代謝率大幅增加,微縮人會更有活力,相對來說力量也會增大幾十倍,可以舉起比自身重50倍的東西。
在這篇文章里,Michael提到了不同動物體型對它們造成的影響,可以推理到相似的怪獸身上。比如說,像金剛這樣的巨型怪獸很容易摔傷,因為體型越大,骨骼壓力越大;而像巨型章魚這種深海怪獸在浮出水面后非常容易受壓力影響而抽搐,正如長頸鹿四肢成熟的血壓非常大,因此腿部皮膚必須非常緊……
圖片來源:《深海怪物》科學家:按理說這是不合理的……
動物世界是如此神奇,不同體型、結構的東西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身體結構。
衣服上的辣椒油會自己消失?
互聯網果然有真東西!
最近,某書突然出現一條神奇的消息:衣服上的辣椒油原來會自己消失!
圖片來源:某書截圖
那之前這么復雜的處理方法算什么!
為什么衣服上的辣椒油自己會消失?辣椒油中的紅色素是什么?它為什么會在陽光下自己褪色?
辣椒油的紅色主要來自辣椒紅素,這是一種存在于辣椒中的類胡蘿卜素。
辣椒并不都是紅的,紅辣椒也不是一直都紅。成熟的辣椒果實有紅色的、黃色的或者橙色的,未成熟的果實顏色從淺綠色到紫色、巧克力色或接近棕色都有。辣椒顏色的變化主要由類胡蘿卜素、葉綠素和花青素這三種色素不同的組成比例影響。
在辣椒成熟的過程中,葉綠素逐漸減少,類胡蘿卜素增加。有學者用儀器分析過紅辣椒中類胡蘿卜素各種成分的含量,最高的是辣椒紅素,后面依次是β-胡蘿卜素、葉黃素、玉米黃質等等。
辣椒中色素的變化過程和提取后紅色素的組成成分。丨參考資料[2]
辣椒紅素的特點之一就是耐光性差,暴露在室外強光下容易褪色。除了陽光,溫度、pH值、輻照等因素也會影響辣椒紅素的穩定性,讓辣椒紅素褪色。
有研究發現,白熾燈下的辣椒紅素在19小時后,褪色到接近無色;而室內自然光線下,辣椒紅素的顏色較穩定,8周后才變為橙紅色。
光可以活化色素分子。分子接受光照的時間越長,吸收的輻射能頻率越高,光分解就越激烈。
一般認為光對辣椒紅素的作用有兩種,一是形成順反雙鍵,使電磁波普藍移2~10nm(變得沒那么紅);二是加速辣椒紅素鏈的氧化和降解斷裂,光譜向紫外區移,最終失去顏色。
所以,如果下次你的衣服上不小心滴上了辣椒油,真的可以試試把衣服掛在陽臺,曬掉衣服上殘留的紅色(當然油漬還是要靠洗衣液解決)。
大開眼界?
科學家用木工鋸,
將冷凍的人腦切成703個沙子大小的碎片,
只為繪制世界首張人腦能量分布圖……
盡管腦只占我們身體體重的2%,但人腦能量消耗卻占到人體全部能量消耗的約20%。每當我們思考、感覺、看見物體或儲存記憶時,數十億個腦細胞都會從線粒體中獲取能量。那么,腦中不同區域制造能量的能力是否有所差別?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發文稱,他們繪制出了首張人腦能量分布圖MitoBrainMap。為繪制該圖,研究團隊使用一種木工工具,將一片死于心臟病的54歲捐贈者的冷凍大腦切片,分成了703個立方體。每個立方體的尺寸為3×3×3毫米,這與構成大腦標準3D圖像的單元大小相當。隨后,他們利用生物化學和分子技術,確定了703個樣本中每個樣本的線粒體密度,以及一些樣本內線粒體產生能量的效率。
接下來,團隊又開發了一個模型來預測整個大腦中線粒體的分布情況。為了測試這個模型,他們將其應用于冷凍腦切片的其他樣本,發現它能準確預測樣本的線粒體分布。
冷凍的大腦切片被分成了703個立方體,大小和沙子差不多。|Martin Picard-Columbia University Vagelos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研究顯示,人腦內的線粒體不僅因細胞類型而異,還因大腦區域而異。例如,雖然同為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灰質的線粒體比白質多50%,且灰質線粒體的產能效率也高于白質。此外,進化程度上較老的腦區(如腦干和基底神經節中的結構)的線粒體密度和產能效率,低于進化程度較新的腦區。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Nathalie Rochefort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某些精神疾病和與年齡相關腦部疾病發病初期,腦內的線粒體會發生變化。新數據將使科學家能夠更詳細地研究易受影響腦區的線粒體變化,最終改變腦部疾病的早期診斷方式。
【奇聞電波】
鸚鵡已經能當美食博主了?
科學家發現它們愛吃面條+蘸料!
猜猜它喜歡什么口味?
在最近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在觀察 2 只戈芬氏鳳頭鸚鵡時,發現……它們居然喜歡吃面條!還會給面條浸泡在小料里,吃起來更加有滋有味。簡直和人吃薯條要蘸番茄醬是同一個道理……
鳳頭鸚鵡流量新賽道有了!當美食博主!
如果你看過把科學帶回家編輯部的早餐,可能會發現,鸚鵡吃的比我們好(不是)
所以,它們到底喜歡吃什么口味的蘸料呢?可以點擊下方圖片,收聽由《萬物》編輯部推出的音頻節目【萬物科學新聞】的第33集!
《萬物科學新聞》每周3更!每集2-3分鐘。
正在持續更新中,在這里,我們將為你帶來豐富、有趣、最新的生活科普、有趣科學、顛覆認知,以及科研新聞……
圖源: Current Biology
如果你聽了這期節目,也覺得很有意思的話,歡迎把你的感想分享到評論區~
撰文 Skin,Ziv,阿嫻
參考資料:
等比縮小
[1]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899630/
[2]https://fathom.lib.uchicago.edu/2/21701757/
辣椒油
[1]鄧明華,莫云容,呂俊恒,趙凱,黃堯瑤,王巖巖,張宏 . 辣椒類胡蘿卜素生物合成的分子遺傳學研究進展[J]. 廣東農業科學,2024,51(2):71-80.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4.02.007
[2]張超, 馬靜靜, 劉青, 等. 天然食用色素-辣椒紅色素的制備及其應用方式[J]. 中國食品添加劑, 2022, 33(07): 225-231. DOI:10.19804/j.issn1006-2513.2022.07.030.
[3]韓曉嵐.辣椒中辣椒紅素的提取、分離及其穩定性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0.
人腦: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3/541219.shtm
https://www.zmescience.com/medicine/scientists-sawed-a-human-brain-into-703-cubes-to-map-its-energy-system-for-the-first-time/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