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小米打算開始造車開始,不少車企都在坐等看笑話,特別是當時的汽車大背景下,內卷廝殺特別嚴重,各大車企一點都沒有把小米汽車當回事,大家都覺得小米汽車的倒臺是早晚的事情,當時的輿論環境一度讓雷軍都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不是正確的,甚至喊出了“人生最后一次創業”的口號,可結果是什么樣子的?
2024年,雷軍給自己定下的小米SU7(參數丨圖片)全年銷量目標是76000臺,結果,實際交付卻達到了136854臺,完成率達到了180%,甚至光第一年,雷軍就把研發投入都給賺回來了,因為第一年的智能電動車全年收入就達到了328億,逼得雷軍不得不調高2025年的交付目標,提高到35萬臺的標準,可見,這個成績真的是打了所有車圈老油條的臉。
其實,雷軍能造車取得不錯的成績,除了我們看到的情況外,也跟小米對造車業務的態度有著很大的關系,那就是他們真的把造車當成了一份事業來干,而不是像某些車企那樣,把造車當成了一份撈錢的資本游戲去對待,你們試想一下,為啥很多車企砸了幾百個億,連個水花都沒有濺起來,很簡單,這背后大概率是有人把錢往自己兜里裝了。
最典型的,我們就可以拿極越汽車來說,你們想過沒有,為啥極越會倒閉,一大因素,可能也跟高管的問題很大,像他們研發一個A柱后移65mm,居然花了3個億,我很難相信這錢到底是花到哪里去了,畢竟要是真的需要花那么多錢,就為了研發一個A柱,這中間到底有什么貓膩在里面,但凡在車圈混過都知道。
而小米是怎么做的?認認真真把錢都砸到了研發里面,據說,整個供應鏈都是雷軍一手掌握的,從汽車的最初設計開始時,雷軍時時刻刻把握了整條產線的事情,老老實實把供應鏈的信息第一時間匯總,領導親自下場搞這樣的事情,估計哪個手底下的人敢去搞這個小動作的,高管親自抓供應鏈,確保了中間不出現腐敗問題。
而這里的反面案例,就是小鵬汽車了,何小鵬在造車的過程中,并不參與到實際的供應鏈當中,而手底下的那些高管去負責這些零配件的問題,很多人說是高管不懂這些供應鏈,錯了,實際上他們恰恰是很懂供應鏈和零配件成本,于是乎,我們看到的情況出現了,小鵬的整車成本遠比其他車企要貴很多,好在后續的小鵬反應過來,開始回首掏。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雷軍的儲備金足夠多,畢竟小米的外號叫做北京現金王,只要有錢,那很多問題就不是問題了,疊加上前幾年電車技術大發展,小米大膽給到60天的賬期,這是什么概念?別的車企動輒都是半年起步,哪怕是大名鼎鼎的比亞迪,別小瞧了賬期的這個威力,沒有任何一個零配件廠商面對60天賬期有抵抗力的。
最后,就是小米的品牌足夠硬了,很多車企都不明白,以為造車光靠著喊口號和噱頭就能吸引車主,殊不知,造車如何贏得車主的好感,而雷軍靠自己的品牌,同時還依靠自己的實力,靠噱頭只能取得短暫的成績,長期來看,是很難做到進一步發展的,而一步一步穩扎穩打的操作,才是讓車主放心,讓企業放心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