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車禍看技術……公安廳專案組進駐事故現場時,那根被撞斷的龍門架攝像頭,成了全網最牽動人心的"電子目擊者"。
這場車禍不僅撞碎了三個家庭,更撞開了智能駕駛安全爭議的潘多拉魔盒。
涉事小米SU7的EDR(汽車黑匣子)顯示,碰撞前1.2秒系統曾7次發出接管警報,但0.04秒的響應時間窗口對人類來說堪比閃電反應測試。
更吊詭的是云端數據與車載記錄存在11處時間戳偏差,這個發現讓技術團隊連夜排查時間同步協議。
有網友吐槽:"現在最怕聽到'云端上傳成功'的提示音,鬼知道中間經歷了什么。"
車企宣傳的"L2+級智能輔助",在事故通報里變成了"需全程監管的駕駛輔助功能"。這種文字游戲讓人想起手機廠商把8G運存標成"12G動態擴展"的套路。
業內人士透露,某些車企的緊急制動算法存在"白名單"機制——對標準障礙物反應靈敏,遇到異形路障就開啟"省電模式"。
這場事故給狂飆的智駕行業潑了盆冰水。當車企忙著給系統命名"天神之眼""哪吒之腦"時,消費者開始認真閱讀說明書里的小字注釋。
就像某車評人說的:"現在的智能駕駛就像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家長卻吹噓他能跑馬拉松。"或許該給所有智駕宣傳單加上防杠聲明:本系統最佳使用場景——發布會展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