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青則“清”,日月為“明”,清明”二字的原意為清澈明凈。用作指自然萬物時,就是天朗氣清、月色晴朗之意,如元稹《使東川·西縣驛》中“去時樓上清明夜”中的“清明”即為此意。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大臣介子推隱居深山,不愿接受封賞。晉文公焚山逼其下山,介子推寧死不出,最終葬身火海。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禁火三日,此后逐漸演變為寒食節,后來與清明節合二為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傳統節日,也是自然節氣。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此時冬天已去,天氣清朗,四野明凈。
時至清明,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已不太冷了,而此時南方與北方的天氣很不一樣,北方干燥少雨,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南方濕潤多雨,氣候清爽溫暖,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華:桐花此時已經開放了;二候田鼠化為鴽(rú):“鴽”為鵪鶉類小鳥,此時已開始活動,而田鼠則躲回洞穴;三候虹始見,指清明時節雨后天空出現彩虹。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首先是掃墓祭祖。清掃墓地即清理雜草,整理墓碑,使墓地整潔。祭拜祖先要擺放供品,焚香燃燭,叩首祭拜,寄托哀思。現在為了環保,鮮花祭奠親人已成新習俗。
清明節也有踏青郊游的傳統,此時氣溫回暖,適合郊游、賞花。古人還認為,踏青郊游時放風箏能驅邪祛病,寓意吉祥。踏青郊游也是一場春游聚會,親朋好友相聚,共享春日美景。
清明節還有吃寒食與青團的習俗,以前,清明節前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團用糯米團子加艾草汁制成,口感軟糯,寓意清新健康。有些地方在清明節還有吃雞蛋、寒食粥的傳統。
如今,清明節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從掃墓祭祖到踏青游玩,從飲食風俗到詩詞文化,清明節的這些習俗承載著人們對生命的敬畏與思念。
◎文/澎湃新聞漫畫/楊仕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