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申明:投資有風險,本文數據和財務等信息均來自公開信息,可能會有一些錯誤和時效已過的情況,請大家注意,另外不存在引導投資,不承諾任何情況,文章中提及的公司和各種觀點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僅作知識積累、學習、探討之用。
力矩傳感器是人形機器人實現類人運動、精準操作和安全交互的核心零部件,其重要性體現在四個關鍵維度:
1,運動控制的“神經末梢”,實現動態平衡與步態協調。人形機器人單腿需配置2-4個力矩傳感器(如腳踝、膝關節),實時采集地面反作用力和力矩,通過動力學模型解算重心偏移量,驅動電機調整關節扭矩,避免摔倒。
2,力控操作的“觸覺大腦”,精準執行復雜任務。手腕關節力矩傳感器實時反饋抓取力,使機器人能精準力度抓取物體。
3,安全交互的“防護盾”,人機協作的必備前提。當機器人與人接觸時,關節力矩傳感器檢測到異常力矩,觸發緊急制動,可將碰撞沖擊力控制在<50N,避免人員傷害。
4,環境適應的“智能關節”,應對非結構化場景。四足/雙足機器人通過力矩傳感器感知足底壓力分布,動態調整關節剛度,實現樓梯、斜坡、涉水等復雜地形行走。多指手爪配置微型力矩傳感器,可識別物體材質(通過力-位移曲線差異),實現軟體物體抓取等。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力矩傳感器是人形機器人從“能用”到“好用”的核心跨越。其不僅是物理層面的力感知元件,更是機器人實現“類人智能”的核心交互接口。
圖片
其重要性體現在:
1,性能維度:決定運動精度(±0.02mm)、操作柔順性(力控精度±0.01N)、安全等級(ISO認證)
2,產業維度:是國產機器人從“低端替代”向“高端突破”的關鍵戰場,部分企業正加速打破外資壟斷。
3,應用維度: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工業場景(裝配、搬運)向消費級場景(家庭服務、醫療康復)滲透,是實現“機器人走進日常生活”的核心技術橋梁。
那么如此重要的核心零部件,我們國產情況到底如何,A股里面又有哪些核心公司在研發、生產?長富君梳理了一下A股里面最正宗的布局力矩傳感器的公司,共計有7家核心公司,各具特色優勢。
第一家, 柯力傳感(603662)
技術壁壘:國內能實現六維力傳感器量產的企業,掌握結構解耦、算法解耦、高速采樣通訊三大核心技術。其自主研發的應變式六維力傳感器已通過華為、優必選等頭部企業驗證。
第二家,漢威科技(300007)
技術突破:基于MEMS工藝的六維力傳感器厚度僅0.3mm,可集成到機器人關節模組內部。其柔性觸覺傳感器采用納米壓印技術,分辨率達100點/cm2,能感知0.01N的微小力。
第三家,凱爾達(688255)
技術特色:控股子公司凱維力傳感研發的MEMS六維力傳感器,采用鈦合金3D打印結構,抗過載能力達500%FS。
第四家,埃斯頓(002747)
技術優勢:自主研發的六維力矩傳感器集成于機器人關節模組,精度達0.1N·m,支持200Hz高速采樣。其全動力學控制算法可實現力位協同,在裝配場景中重復定位精度±0.02m。
圖片
第五家,昊志機電(300503)
核心優勢:產品涵蓋諧波減速器、DD電機、力矩傳感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尤其在六維力矩傳感器領域具備技術儲備。
第六家,安培龍(301413)
核心優勢:依托溫度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的技術積累,橫向切入力矩傳感器領域,采用玻璃微熔工藝,與六維力傳感器技術路線同源。
第七家,均普智能(688306)
核心優勢:其六維力矩傳感器和慣性測量單元(IMU)已進入送樣測試階段,技術覆蓋機器人關鍵感知部件。
未來,隨著傳感器與AI算法的深度融合(如力控數據驅動的強化學習),力矩傳感器或將進一步成為人形機器人實現“具身智能”的核心硬件基礎。
據相關數據,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力矩傳感器市場規模25億美元,預計2030年達18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32%
目前單臺人形機器人平均需8-12個力矩傳感器(腕關節2個、踝關節4個、肘關節2個等),假如按全球100萬臺量產規模,僅本體傳感器需求就達800-1200萬套。
隨著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國產替代的加速,這些提前布局的核心競爭力公司或將迎來需求的爆發,企業或中長期受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