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期間,南京清涼山公園崇正書院時隔三年重新開放,院內(nèi)兩株花團錦簇的木繡球成為市民爭相觀賞的“頂流”景觀,線上人氣同步高漲,被網(wǎng)友稱為“最具書卷氣的木繡球”。在當下的文旅熱潮中,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建筑、學術(shù)勝地、名人故居等地賞花,成為市民踏青打卡的新選擇。這一現(xiàn)象不僅展現(xiàn)了人們對傳統(tǒng)美學的追求,更折射出當代人對歷史文化的精神渴望。
崇正書院木繡球。鄧宇軒 攝 書香與花香的交織,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些生長在文化場所的花卉與生長在普通公園、路邊的花卉不同,它們與建筑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文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南京崇正書院,透過精致的雕花木窗望去,只見木繡球團團瑩白、片片深綠,潔白如雪的花團與古樸典雅的建筑相映成趣,營造出濃郁的江南文化氛圍。崇正書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間,作為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最大的書院,這里匯聚了眾多文人學者講學論道。書院的木繡球由著名建筑大師楊廷寶在1982年重修時所植,經(jīng)過四十余年的生長,如今已成為書院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以其高潔雅致的特質(zhì)與書院氣質(zhì)完美契合。游客在此賞花、拍照,也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品味醇厚學風,感受獨特的文化意象和深厚的人文歷史。
蘇州市第一中學里的宋代紫藤,距今八百余年。來源:蘇州發(fā)布 人們在賞花留影之際,實則在感受一段濃縮的文化記憶,這種獨特的文化體驗,正是吸引游客不遠千里來打卡的關(guān)鍵。在蘇州市第一中學,有一株距今八百余年的宋代紫藤,堪稱蘇州城最古老的“文脈之花”,比著名的文徵明手植紫藤還要年長三百歲。四月又至,紫藤花開如瀑,在白墻黛瓦的映襯下展現(xiàn)出極具震撼力的美,引得游人如織,天南海北紛至沓來。這株老藤所在的蘇州市一中發(fā)軔于1805年的正誼書院,新學創(chuàng)始于1907年,時名“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民間校名為“草橋中學”),是蘇州第一所公辦新式學堂。紫藤見證了從這里走出的葉圣陶、顧頡剛等大批文化英杰的成長歷程,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花開一瞬,文脈千年,正如校園內(nèi)那株340年的圓柏、200年的山茶等古樹名木,它們共同構(gòu)建了一個穿越時空的文化場域,讓人們在花香中感受歷史的脈動,讓“藤影婆娑、書聲瑯瑯”的景象穿越時空,成為一代代學人的共同記憶。
初春,東林書院梅花綻放。來源:“東林書院和名人故居”微信公眾號 這些兼具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的花卉景觀,通過文化重構(gòu)成為城市中的“詩意棲居”。以無錫東林書院為例,這座孕育了“風聲雨聲讀書聲”名句的千年書院,每到初春便有梅花暗香浮動。當年,東林學子常在蠟梅樹下論經(jīng)辯道;如今,書院延續(xù)傳統(tǒng),在花期舉辦誦讀會,讓當代人在花香中感受先賢風骨。書院中的朵朵梅花,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獨特的文化符號,傳承著中國知識分子“凌寒獨自開”的精神品格。
從南京崇正書院的木繡球,到蘇州市一中的宋代紫藤,再到東林書院的蠟梅,這些生長在文化場所的花卉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正是因為它們超越了單純的觀賞價值,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它們既是自然造化的杰作,又是人類文明的見證,人們在這些花朵中尋找的不僅是春天,更是一種與歷史對話、被文脈浸潤的生活可能性。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雨陽
特別聲明:本文經(jīng)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quán)發(fā)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fā)布平臺,如您認為發(fā)布內(nèi)容侵犯您的相關(guān)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