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堂食外賣門店數量激增,后廚衛生不透明、食材來源難追溯等問題困擾著消費者,點外賣就像“開盲盒”,品質得不到保障。近期,山東威海探索通過云監管模式為無堂食后廚裝上“電子眼”,訂餐的消費者通過平臺上的“明廚亮灶”模塊,可以實時看到外賣從制作到出餐的全過程。據悉,當地已摸排出77家無堂食外賣店,試點率先進行整改。
繼楊銘宇黃燜雞后廚亂象被曝光后,外賣后廚衛生問題成了消費者心里一道過不去的坎,信任感的缺失也讓一些無堂食外賣的良心商家訂單流失、無處為自己正名。如今,有關部門為商家與消費者牽線搭橋構建“云監管”,商家敢于裝上“電子眼”敞開后廚,監管部門、消費者也實現了“云監工”。此舉既能提升監管效率,讓消費者吃下一顆定心丸,同時還是門店對自身規范經營最好的鞭策,局面自然是多贏的。
不過,不少無堂食外賣門店都藏身于商圈寫字樓、居民區甚至城中村,隱蔽、分散且體量不小,所以,全面實現“云監管”操作難度較大。另外,盡管“云監管”對于良心店家而言無疑是一種正向激勵,但對一些心虛甚至有其他心思的商家來說,不僅推廣需要下大功夫,落實效果也有待檢驗。事實上,早在餐飲服務“明廚亮灶”鼓勵措施發布之初,就有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餐廳在實際操作中流于形式甚至有名無實。例如以視頻方式展示后廚時,常見監控“失靈”、視角刁鉆、畫面模糊,導致“明廚亮灶”不明不亮。
當然,多“一只眼”的監管自然利大于弊,但歸根結底還是要以強化線下突擊檢查、常態化監管為主。近期,國務院辦公廳等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網絡訂餐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對無堂食外賣門店全面調查摸底、建檔立卡是基本操作,在此基礎上對“云監管”商家不定期突擊檢查、暢通消費者監督投訴渠道。如此一來,才能讓電子眼真正發揮作用,避免監控“失靈”“放水”。
還應當看到,“云監管”模式給予了優質商家更多被看見的機會,除了輔助外部監管,這無疑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確保“云監管”是“真監管”的同時,為表現良好的商家提供更多配套支持,這一模式或許能發揮更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對一份提案的答復中提到,激發入網餐飲商戶上線展示公開加工制作過程的積極性,鼓勵商戶上線“互聯網+明廚亮灶”。具體激勵措施包括線上店面加注醒目標簽、排名靠前、流量支持等。此舉具有參考意義,不僅意在激勵外賣門店敞開后廚,也借助紅榜的流量激勵釋放鯰魚效應,讓真正敢于透底的商家獲得回報,推動無堂食外賣門店實現良幣驅逐劣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