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的8點,喜憨兒洗車中心的大門準時敞開迎客。不少顧客最初只是偶然走進這里,但只要和這家店的洗車工人們聊上幾句,就會立刻發現這家店的特別之處。“喜憨兒”不僅是店名,更是直白地告知大家,這里的15名員工都是被稱為“喜憨兒”的心智障礙者。
洗車工李紀政對洗車流程掌握得明明白白,十分熟練。每次洗車,先用水沖洗車身,接著均勻噴灑泡沫,再沖掉泡沫,隨后噴上蠟水,直接擦拭干凈,最后再沖洗一遍,完成后再把車開出去擦干。洗車的每一個步驟,他都記得明明白白。
現在,洗車中心員工每個月已經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薪資。每次到了發工資的日子,喜憨兒們總會互相請喝飲料,這是他們共享的成就感。
十年多來,喜憨兒們從尿褲子到學會上廁所,從家人接送到獨自坐地鐵上下班,從不愛與人交流到熱情打招呼,這些孩子們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在相對久遠的年代,中國對智力障礙者的照護大多依賴家庭與少量慈善機構,無法構筑完整的康復、培訓、就業支持體系。曹軍最早接觸智力障礙青年時,抱著“幫人找工作”的心態去做一些志愿服務。
他發現,很多家庭因為缺乏資源和社會支持,使得孩子從小到大都在狹窄的生活圈子里,很難獲得平等受教育或學習技能的機會。如果這樣的年輕人能夠擁有走進社會的動力、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也許就能像常人一樣獨立生活。
談及往昔的這段經歷,曹軍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不是他們不行,而是沒人給他們機會。”2015年,“喜憨兒”的雛形開始在他的規劃中成型。最初的一家烘焙店選址、裝修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他想以烘焙產品為起點,一方面因為這個行業相對容易標準化,一些基礎操作可以分解成簡單流程,另一方面也因為面包、糕點的溫馨氛圍可以緩解公眾對智力障礙者的誤解,為員工們帶來更多親切感。
于是,一支小團隊在曹軍帶領下,開始為新店做人力、設備、培訓等多重準備。從那時起,“喜憨兒”這個名字便與“讓智力障礙者擁有正常工作生活”的愿景緊密相連。第一家喜憨兒門店在當地開業后,立刻吸引了許多市民好奇與關注。
走進店里,可以看到一些年輕員工的面孔稍顯拘謹,但在工作時卻顯得分外認真。他們也許需要更多時間記住怎樣配比面粉、怎樣把面包裝進袋子、怎樣跟顧客說“謝謝”,可只要經過系統化培訓和重復演練,這些技能就能逐步內化。而顧客給予的微笑與耐心,也成為他們自信心的來源。
在經營模式上,曹軍并沒有把門店定位為慈善商店,而是力圖保證產品口味與品質符合市場需求,讓消費者在購買蛋糕、面包時真正感受到物超所值,而非單純基于同情心捐贈。
正如他在一次演講里所說,“我們要靠產品本身贏得口碑,智力障礙員工帶來的溫暖,則是附加價值,也是社會與商業在這片土地上最美好的一次相遇。”
隨著第一家店逐漸站穩腳跟,團隊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培訓流程和標準化經營方式:比如通過可視化圖卡分解操作要點,在店鋪動線上設立明顯標識,讓每位新員工都能按部就班地學習并習慣工作節奏。
大約在第二到第三年,第二家、第三家喜憨兒門店開始陸續開張。當越來越多的城市看到了這家社會企業的影響力,也有更多的合作方與公益項目找上門來,提出一起共建、聯合培訓等模式。
曹軍的目標隨之放遠,他想讓更多智力障礙者接受工作訓練,就需要更多門店消化勞動力,也能形成規模效應與品牌號召力。到第7年,喜憨兒已經在不同地區開設了28家連鎖門店,累計吸納了約400名智力障礙員工。
這些數字給人留下較為深刻的記憶,因為這些數字意味著大量原本與就業無緣的年輕人正式走上了社會分工的崗位。這些孩子從前只會待在家里看電視或在街頭游蕩,如今卻可以每天在店里迎接顧客,用工資貼補家用,甚至在聊天中跟別人介紹“我在面包店做事”。
不過要真正讓智力障礙員工掌握烘焙技能,可不是朝夕之功,也遠非“一教就會”。為了讓每個行動步驟更易理解,“喜憨兒”團隊在培訓期間使用了大量圖示和對比畫面。
先是手把手示范如何稱量面粉、在烤爐前如何操作安全開關,然后再配合文字標識,把可能出現的錯誤或意外情況提前列出來。在這里,語言只是輔助手段,更核心的還在于動手與模仿。
這種細化到“抬手、伸臂、包裝、遞送”的訓練方法,強調多感官刺激、分階段引導和環境適應。但畢竟他們屬于心智上并不健康的人群,有些員工的情緒管理能力也因為自身缺陷的原因相對薄弱,可能在店里突然緊張或者哭泣。
團隊在日常訓練里就會做一些模擬繁忙場景的演習,幫助他們學會在壓力下安撫自己,或主動向同事發出求助信號。
隨著門店數量增多,它們逐漸形成跨區域的影響力。媒體的報道與自媒體平臺的傳播,令外界對曹軍以及智力障礙者就業議題產生了更大興趣。許多消費者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自己在“喜憨兒”購買面包的經歷,稱贊這些員工的努力與專注,也表達對這種社會企業模式的支持。
結語
過去十年,喜憨兒從最初的一家小小烘焙店,擴展到多個城市的連鎖門店與洗車中心,讓400多名智力障礙青年找到了用雙手謀生的職業。
回顧之前的歷史,社會上從“只提供簡單福利補助”到鼓勵殘障人士直接參與社會活動、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這其中經歷了漫長的變革,也見證了不少挫折與奇跡。
如今,像喜憨兒這樣的社會企業正續寫他們自己的精彩故事,他們向世界展現一個可能性,當智力障礙者不再局限于“被幫助”,他們也能成為產出者和服務者,讓整個社會在融合的腳步中逐漸變得更為包容與多彩。
參考文獻:
1.荊楚網,中國之聲,《雇傭“童工”8年洗十多萬臺車? 一切都是這位父親的良苦用心》
2.光明網,《一個父親的謀劃,一群孩子的自我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