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兩所非“雙一流”大學迎來了新校長,都是院士,都是2023年11月新當選的院士,那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吉訓明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剛任溫州肯恩大學校長,至今,已經有近30所非“雙一流”高校由院士坐鎮。
近年來,院士校長不僅僅存在于“雙一流”高校,有越來越多的院士走向地方高校,成為一大趨勢。截至 2023 年11月,中國科學院院士總人數為87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為978人,兩院合計1851人,如今院士評選越來越嚴,院士出任大學校長以往只有985大學才有的“待遇”。
如今,國家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教育改革,院士作為科研領域的頂尖人才,任命院士為高校校長是國家推動高校科研和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舉措。此外,院士校長能夠有效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有助于提升學校的學術影響力和吸引力,對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能起到積極作用。
初步統計顯示,在近30所由院士出任校長的非“雙一流”大學中,以醫學、農業、師范等為主,也有一些綜合性大學。如最新出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的吉訓明院士,出生于1970年12月,神經外科專家,也最年輕的院士校長之一,是最新當選的院士;包剛院士先后擔任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浙江大學理學院院長,2023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今年3月任溫州肯恩大學校長。
值得關注的是,接下來將迎來第三輪“雙一流”評審,在院士出任校長的這些高校中,不少是沖擊“雙一流”的種子選手,如浙江工業大學、深圳大學、湖南農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高校。
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海南醫科大學大學校長陳國強院士,此前都是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在毛軍發擔任深大校長的三年間,深大按下了“沖一流”的發展加速鍵,他推行的“雙一流”建立“1+3+X”工程,“1”指創建“雙一流”的戰略引領,“3”是3項制度改革:師資隊伍建設、雙創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體制,“X”指布局“X”個“對學校一流建設有促進、對學校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重點建設項目。
陳國強院士出任海南醫科大學大學校長一年半,更是為海醫帶來突破性發展,包括短短幾個月內從海南醫學院升格為海南醫科大學,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人才隊伍、體制機制和文化建設等方面收獲了累累碩果,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實現了歷史性重大突破。
浙江工業大學在2023年7月迎來自己的第二任院士校長——高翔,他于2021年11月18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近日高翔強調,學校將圍繞加快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愿景目標。陸林院士執掌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期間,大團隊、大成果、大平臺、大項目不斷涌現,校(院)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
院士校長群體的出現,無疑為中國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不僅帶來了高水平的學術資源和國際視野,更以自身的科學精神和學術理想引領學校發展。在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這些院士校長正帶領各自學校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將有更多的地方高校聘請院士出任校長,院士校長這一群體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中國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舞臺上展現更強大的實力和更鮮明的特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