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路過鄰居家時,又聽見了“雞飛狗跳”的聲音。
當時,這家小兒子正站在門口,見我經過,他氣呼呼地說:“媽媽就知道一天到晚叨叨,除了罵我還能干什么啊!”
話音未落,就看見小兒子的媽媽氣沖沖地走出來,聲音嘶啞地質問孩子。而小兒子一氣之下摔門離家出走了。
只留下鄰居媽媽聲嘶力竭地呼喊著:“為什么養孩子這么難啊?”
這一幕真的讓人揪心。很多家長都抱怨:自從孩子大了以后,家里就“雞飛狗跳”,一點小事就能讓親子關系緊張起來。
01
海格力斯效應告訴我們:和“勁敵”較勁,你就輸了。
心理學上有個“海格力斯效應”,它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叫海格力斯的大英雄在一天走路時,被一個袋子絆倒了。他站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個鼓鼓的袋子。海格力斯很氣憤,就用力去踩那個袋子,沒想到袋子不但沒破,反而膨脹得更大。
后來,一位老者說:“這個袋子叫仇恨袋,你若不侵犯它,它便和最初一樣小,你若侵犯它,它就會膨脹到你最初侵犯的十倍。”
海格力斯終于明白了,最終他放下袋子,繼續趕路。
其實,就像生活中愛“較勁”的父母一樣,總是想抓住孩子的一個錯誤不放,與孩子“硬碰硬”,最終就會出現像海格力斯與袋子一樣膨脹的對抗情緒。
最終,孩子就會出現“彈簧式”的消極抵觸行為:“你越不讓我痛快,我越不讓你痛快”。
前些天在網上看到一位初二上初中的兒子翹課抽煙還打父母,被氣的不行的媽媽,為了讓初中后去了私立中學的兒子有更好的教育環境,就把他送到了一所私立中學住校學習。沒想到,初二后去了私立中學之后,成績一再下降,到了班上最后幾名。老師批評了孩子,回家后媽媽又罵了一頓。
氣不過的媽媽就懲罰兒子抄課文。兒子不愿意,媽媽就按著他的頭逼他抄。兒子生氣地拿起課文打到媽媽頭上,母子倆就吵起來了。
這就是海格力斯效應。
教育最大的難處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如果父母總是“較勁”,孩子就更難以接受。
作家池莉在《和女兒一起長大》一書中,講述了和女兒相處的細節。
女兒性格內向敏感,池莉就帶她到戶外玩耍,鍛煉她的體力和膽量;
女兒不愛學習洗衣等動手技能,她就教她做書簽、手工等技能。
在書里,池莉寫道: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只要少一分太刻意為之的強求,而多一些‘少走彎路’的平常心,我們的孩子就會愿意走近我們。”
其實,父母都是深愛自己孩子的,但大部分父母的方式不一定是孩子能接受的。
所以,父母要學會“以柔克剛”地和孩子相處。
如果你希望孩子更能接受你的教育,就“溫柔”地去解決問題。
進南京擇校家長群
獲取更多考試升學信息
02
低聲效應
父母的“音量”越大,孩子越暴躁
曾經在新聞上看過一對母女。
女兒有嚴重的厭學現象,網癮、早戀、頂嘴、打架,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學生。
而女孩叛逆的誘因就是媽媽的“吼”造成的。
無論女兒做錯了什么事,媽媽都會吼她。
有一次,女兒因為晚回家半個小時,媽媽就把她連吼帶罵地收拾了一頓。
媽媽的怒吼成了女孩成長中的噩夢。
采訪中,女孩說:“現在我就是在報復她,她折磨我14年,我就報復她4年,然后我18歲了,我們兩不相欠。”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父母,和孩子溝通基本都靠吼。
明明是為了孩子好,說出的話卻句句都像刀。
雖然,這樣的教育方式在音量上父母“戰勝”了孩子,但是從你對著孩子歇斯底里地那一刻,孩子對你就只剩下“恨”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低聲效應”:
指的是在對方犯錯時,不要將情緒所外放出來,而是要適當的進行收斂,使用相對于溫和的方式來和對方交流,將自己的語調也應該放低,這樣就很容易讓對方去接受你的訓斥。
更有心理學研究表示: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叛逆、不聽話,不如放低自己的音量,給予孩子被理解、被接納之感,孩子自然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導。
網上一位媽媽分享了“低聲育兒”的故事。
孩子在墻上涂鴉,將墻面畫得亂七八糟。
這位媽媽沒有吼罵孩子,而是這樣說:畫得很不錯,要是在專業紙上,會更好。
孩子一聽,立馬要讓媽媽買畫紙。
不要用一時的情緒,去撕破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有錯,哪怕是一點點溫柔平靜的對待,都能讓孩子擁有十分安全感。
溫柔的力量是最有征服力的。
文章來源:陳穎語文、南京擇校
升學考試、擇校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