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構建完善的商業火箭產品型譜和發射服務體系。商業航天產業作為全球科技競爭的前沿領域,在國家戰略推動與技術創新浪潮下正蓬勃發展。中鐵二十三局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高、中低速磁浮軌道梁施工技術的“磁浮先鋒”,一直致力于磁浮軌道梁及相關應用、制度的研發與創新,積極打造商業航天電磁發射軌道分系統領域競爭新優勢。
科技創新驅動“新賽道”
2023年9月,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完成了商業航天電磁發射高溫超導電動磁懸浮航行試驗,標志著商業航天電磁發射高溫超導技術已基本具備系統研制和實驗能力。2024年9月,中鐵二十三局完成了商業航天電磁發射一期試驗驗證平臺軌道分系統項目,與資陽產投集團、中鐵建發展集團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航天三院共同推動資陽商業航天電磁發射中試平臺二期項目。
資陽商業航天電磁發射軌道梁
商業航天電磁發射技術是一種通過超導磁懸浮與電磁推進結合運載火箭的方式,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可重復和綠色環保等特點,旨在解決我國當前發射能力不足、發射成本過高的問題。技術成熟后,將有望實現發射頻次成倍增加、發射成本顯著降低的效果,能有效促進更多衛星快速入軌,加速推動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
參建的上海高速磁浮工程
從上海高速磁浮到長沙中低速磁浮、清遠磁懸浮,再到“時速600公里常導高速磁懸浮試驗梁”等工程建設過程中,中鐵二十三局科研團隊圍繞磁懸浮軌道梁建造關鍵技術進行科研攻關,取得了一批又一批關鍵成果,為順利推進電磁發射軌道梁項目建設奠定了基礎。
工藝創新實現“新突破”
“精度”一直是中鐵二十三局“磁浮先鋒”品牌的“殺手锏”。常規現澆梁施工常用的木模板和分階段拼裝鋼模板,在這場精度較量中“捉襟見肘”。于是,項目團隊開啟了一場精益求精的“攻堅”,立志打造一套適用于多預埋件且高精度工藝要求梁體施工的工法。
國內首榀時速600公里常導磁浮試驗梁
他們把梁體澆筑的每一個環節都當作科研攻關的關鍵“戰場”。選用12毫米的高精度、大剛度模板,結合“井”字形后楞,給澆筑精度上了一把“安全鎖”;采用激光切割、錨固板高精度攻絲孔位定位、激光跟蹤儀測量等“組合拳”,將安裝偏差控制在“毫米”以內;采用特制滑輪組進行模板拆除,滿足1厘米內空間脫模要求的同時,有效提高拆模效率,為后期梁體的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電磁發射軌道梁錨固板安裝完成
項目施工中,他們還研發了新型三向預制板精調工藝、三向預應力張拉控制、高精模組預制板工藝等,形成工法一篇,掌握了航天電磁發射聯合試驗驗證平臺軌道梁及預制板預制及安裝施工、滑軌安裝施工等關鍵技術,形成在聯合試驗驗證平臺發射軌道建造技術方面的自主知識產權,有效提升了在航天電磁發射軌道建造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完善機制構建“新生態”
從“地面軌道”到“航天發射”的“轉型”,是中鐵二十三局踐行“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向戰新產業挺進的生動注腳。此外“國儲林+”、低空經濟、新能源、鄉村振興等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項目成為他們應對建筑行業增速放緩“挑戰”的重要突破口。
國內首套高溫超導電動懸浮全要素試驗系統完成首次懸浮運行,未來時速可達600公里以上
為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磁浮發射等戰新產業落地,中鐵二十三局積極構建“組織賦能+制度保障+資源協同”生態體系。
機構設置上,2024年升級成立戰新產業研究中心,配套建立“1+4+3”立體化組織架構,即1個領導小組、4 大職能部門、3 級縱向穿透機制。
龍泉山國家儲備林項目是中鐵二十三局“一體兩翼”產業發展格局拓展實踐的關鍵項目
制度保障上,針對航天磁浮等戰新產業特點,制定《發展戰新產業實施方案》等指導文件,建立專班推進機制,將創新指標納入績效考核體系。
資源協同上,該局在原有磁浮建設技術積累基礎上,2024年新增投入1000萬元科研資金,參與航天磁浮發射中試驗驗證平臺建設,并與西南交大、航天三院等單位合作進行磁浮系列技術攻關。通過“長期資本+技術積累+靶向攻關”的三重驅動,持續鞏固磁浮軌道技術優勢,拓展磁浮發射新賽道。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戰新產業制度體系框架
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機制創新,中鐵二十三局正逐步構建起覆蓋戰略規劃、組織保障、考核激勵、技術研發的創新“生態”,為培育新質生產力、進軍戰略性新興產業“藍海”注入強大動力。(中鐵二十三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