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鄧鄧
最近,我作為一名曾和家人遭受抑郁困擾的醫師,進入精神科病房輪轉。
精神科的一切都引人好奇,我懷著探究的心進入科室。終于我的工牌開通了門禁,我可以自由出入六樓了。
下午,我穿著白大褂,以醫師的身份,參加了心理衛生中心的團隊輔導,感慨頗多。
一位自詡為“老姐姐”的患者在現場非常活躍,與其它剩余的諸多沉默的年輕人形成鮮明對比。我還在默默猜想這位姐姐的病情——躁狂或雙相?結果她開始自爆心路歷程,她自覺人生路順遂,沒想到幾天前她最好的朋友意外身亡在她剛買不久的新房。當她推開門看到的場景讓她瞬間爆炸,開始產生幻覺等等,于是被家人送入這里。
當她描述這個場景和那一刻的心態時我的內心是觸動的,我的眼淚不自覺的蹦了出來。那一刻我心疼她,卻又有點羞恥的看了看周圍,輔導師共情的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她,其它更多的人低著頭沉默著。我覺得她能說出這個問題她只是應激狀態,應該病情沒有那么復雜。而我陷入更多的沉思,幾年前一個單位的陌生同事因自身原因想要自殺,居然跑到最好的朋友的出租屋,從那里的廁所一躍而下。當我從別人口中聽說這件事時我同情的不是自殺的人,反而是那位朋友。
死者已逝,但留給活著的人的創傷太大了,而且這還是你主動造成的第一現場。那我們自殺的人能不能為最親近的人想一想,這樣我反而佩服那些去殉情崖等等深山之中自殺的人,第一,那里跳下去不會上海無辜——前幾年重慶沙坪壩的高樓跳樓者造成二名步行街的妙齡少女死亡,最離奇的是自殺的人沒有當場死亡——第二,第二尸體難以找尋,能給活人一絲絲念想,也算一分解脫
當然我們理解自殺的人,畢竟我聽說的就有不少,比如我的爺爺跳河自殺身亡、我的小姨曾喝農藥自殺(被年幼的我發現及時送醫活了下來)、我的高中同學和最好的朋友組隊自殺、大學時一名好友的師長因為四級沒過無法畢業從她身后一躍而下……如果算上明星名人陌生人等等就更不計其數了。
隨著年齡的增加,我發現活著真的是比死亡更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我們的欲望與現實的差距、我們所處的環境和身邊的人不停變化、我們的原生家庭和親密關系等等人際矛盾不斷,還有我們那顆破碎的心早久千瘡百孔,已經無數次懷疑自己活著的意義。這個時候的死亡是一種結局和解脫,煩惱難過困難全都留給了活人。
很多人說不要共情自殺的人,避免自殺擴大化,但我有話要說。
畢竟他們也無數次徘徊在天臺,她可能也試過無數次努力去適應環境,他也尋求過藥物等各種治療方法……只是每個人的社會支持都不同,每個人要面對的期望和煩惱都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局限……
那一刻那個因壓力太大自殺的規培生可能只是把她能想到的方式都試過了發現仍然無法請假。她不知道其實我們可以擺爛一周,畢竟身體健康永遠第一,就算換來一個全院批評又怎樣,重要的是我們得以喘息,讓我們獲得繼續下去的能量,可是她畢竟年輕,沒有走入社會臉皮薄到發言都可能臉紅,怎么好意思反抗。那我是什么時候開始有反抗的勇氣呢?估計也是進入社會后。
包括哥哥張國榮、coco李玟等等,你說他們已經擁有了我們普通人幾代人都難以企及的財富,那為什么還是會走到這條路呢?因為光鮮只是他們表現給我們的一面,他們的壓力他們的創傷他們的煩惱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或許他們從來沒有真的快樂,甚至是很難過,覺得人生的一切都沒有意義自己還有陪著所有人演戲,精疲力竭,卻難以入睡,他們的腦子已經不是正常運轉的機器。
我一個病人告訴我:自殺有時是她發泄難過的一種方式,彷佛這樣她才能感知自己生命的重量并獲得片刻的滿足。她把她能嘗試的方式都試了,她笑一笑說:“有時我都懷疑我自殺的動力在哪?”
住院服藥后我問她是否還有自殺的想法,她告訴我:“你們把一切可能的工具都收了,我無能為力?!钡蚁胨X子中的這個想法可能從未中斷,這也是能夠以暫時失憶為代價強行中斷思維的電休克等治療方式能夠救命的原因吧。
當然電休克肯定不是萬能的,比如我見過不少做過電休克仍然自殺或者犯病的。現在的改良電休克也不像電影里面那樣打得患者嚎叫不已、口吐白沫、手腳骨折等等。我見到的電休克是在注射麻醉藥+肌松劑后,用二個電極片貼到患者頭部,然后通過一個機器把微弱的電流(具體多少我還真不知道)傳到患者頭部。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患者也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稍微安慰了一下我,至少患者沒有想象中的痛苦。
放棄生命的人太多了,可每個人卻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希望你們都尋找到自己人生獨特的意義,哪怕很小,哪怕很短,哪怕只對一小部分人……
我們改變不了外在壞境和別人,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有時候我們都該為未來添磚加瓦,以應對可能的沖擊和變化。
封面圖源:Pixabay
作者過往作品:
渡過周末版征稿啟示
渡過公號每逢周日開設《渡過·周末版》欄目 ,歡迎來自日常生活的散文、詩歌、攝影、繪畫、游記、才藝,也可以是歷史、哲學、美學、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隨筆, 紀實、虛構、評論、感想均可, 無須主題和意義,只求真實、直率,有情、有趣、有品。
這是渡過群友自己的園地,歡迎來稿。
征稿要求:
1. 重點突出、三觀端正、內容真實,原創首發于渡過平臺。
2. 原則上字數不少于1000字,詩歌不少于12行。
3. 投稿時,鼓勵提供自我介紹、頭像、封面圖。
投稿郵箱:zhangjinduguo@163.com,若錄用會在兩周以內回復。兩周以內未回復可視為拒稿。刊登一周以內(含刊登當天)的贊賞屬于作者。
作品一經提交,使用權、修改權歸主辦方所有,主辦方有權將作品在渡過自有及授權的第三方平臺進行發布,也可按需進行編輯再發布。
作品刊登公號后由于作者自身原因撤稿,應退還已獲得稿費及打賞,且半年內本號將不接受你的投稿。
投稿至郵箱視為已閱讀并同意以上約定。
關注渡過,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尋找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