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即生活,書中有世界。讀者朋友們晚上好,湛廬君與你回顧不平凡的一周。
CHEERS' WEEKLY | No.36
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出游人數又創高峰。也有一批人選擇在家躺平,刷著社交平臺上擠滿游客的景區視頻說一句“還好沒去”。但有趣的是,在假期的最后兩小時,無論是吃了、玩了、嗨了的出游黨,還是躺了、睡了的宅家黨,這兩類人竟在"疲憊感"上達成共識——跋山涉水的腰酸腿軟,蒙頭大睡的頭昏腦漲。
這是一種“休息悖論”:碎片化娛樂,讓我們陷入"越休息越疲憊"的怪圈。如果“特種兵旅游”“報復性躺平”都失效,那你真正需要喚醒的,是支撐精神世界的深層力量——文化體力。
在數字時代,每次“刷新屏幕”的注意力不過數秒而已,消磨在碎片化信息中的心力,折射出人們對“深度體驗”的需求。今天一起聊聊“充電”,讓大腦和身體在新季度煥新一下!
2025-04-06
\\用閱讀看世界\\
(ps.欄目的配圖由AI輔助生成)
01
深感知:大腦的協同作用,讓人們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
內耗or松弛感、濃人or淡人、內卷or躺平……不止“休息悖論”,這些流行詞映照著同一種情緒的一體兩面,一面是對信息繁雜、忙碌混亂、日益焦慮的世界感到不知所措,而另一面,則是人們從未放棄尋找一種方式,能讓自己不再被焦慮裹挾,抵達彼岸。
我們總以為焦慮的反面是快樂,避免焦慮,就是要獲得快樂。其實,焦慮的對立面竟然是——平靜。
真正的文化體驗需要一種“平靜”的“深感知”,這種深度參與與我們想象中的猛吃、猛玩完全不同,大腦的休息源于多重感官的協同作用:香氣刺激嗅球神經,觸感激活體覺皮層,聲音共振引發腦波同步,晨昏交替自然調節生物鐘。
“打卡式”生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們大腦的體驗感、敏銳度和互動性,所以容易使人陷入“懸浮”“虛無”。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找回平靜是對抗焦慮簡單卻有效的方式,《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是一本科學探討“平靜”對現代人價值的書。
效率大師的精力管理指南。6個倦怠因素?1張活動刺激程度圖?1次刺激戒斷實驗,快節奏生活的職場人、居家辦公者、自由職業者人手必備。
這本書說:要允許自己休息。拒絕休息羞恥癥,不必產生負罪感。
這本書也說:快樂不止有多巴胺。戒斷超級刺激,享受真正的放松與平靜。
這本書還說:警惕身體的倦怠信號。你不是效率低下,你只是進入了倦怠期。
當我們身處尋找平靜的過程中,我們其實是在修復自己的精神力量,讓我們能夠應對并享受生活的無盡刺激。
我們的大腦始終保持在平和的溫度,并始終待命,隨時準備應對生活的潮起潮落。
02
深思考:破解多巴胺陷阱,大腦需要“排毒”計劃
在AI可以輕松獲取和整合知識的時代,人類的深度和跳躍性思考變得尤為重要,只有大腦的思考才能真正融合思想、人性和情感。
而被我們賦予“重托”的大腦,卻常常陷入“后勁不足”。
想要專注看書時候,總是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機?
撐到下班,回到家卻只想著打游戲、刷視頻,不愿睡去?
第二天早晨起來,那種疲憊、壓抑的感覺再次涌上心頭……
這些是大腦“中毒”的明顯癥狀,而期間讓你不斷體驗到快感的“多巴胺”正是導致中毒的根源。
多巴胺是一種即時、短暫的快樂激素。在人們玩手機、吃甜食,刷短視頻的過程中就會產生這種“快樂”的感覺。
過載的信息,快節奏的生活讓人感到焦慮而疲憊,而“多巴胺”是最好的消解方式,但如果過度依賴它,就很可能因為“上癮”而墜入多巴胺陷阱。因為多巴胺并不能真正解決焦慮和壓抑的問題,短暫的享樂結束后,空虛感總是會再次襲來。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神經科學專家、暢銷書《谷物大腦》作者戴維·珀爾馬特在《排毒吧!大腦》中闡述了飲食、睡眠、運動和人際關系等因素如何塑造大腦功能,以及信息過載、即時滿足的生活方式如何讓大腦“中毒”,讓人們患上“失聯綜合征”。
作者將回歸自然、改變飲食、睡眠療法,運動療法,冥想正念等大腦排毒方法設計成一份科學系統的10天大腦排毒計劃。為你找到一個行動的起點,幫你重新掌控自己的思維、決策和行為。
03
深閱讀:破解“信息過載”,重塑高階思維
要讀書,讀那些望而生畏、全身心投入的“高門檻”好書!“深閱讀”帶來的沉浸式體驗,不僅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專注、平和,更是重塑大腦、培養高階思維的重要方法。
一個基于科學研究的事實是“電子屏幕會增加大腦的認知負荷,不利于知識深度編碼記憶”。
什么是認知負荷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在完成任務時所使用的認知資源,包括注意力與短時記憶等。所以如果任務過難,不僅需要同時關注許多方面,還要排除干擾因素,那就會產生很高的認知負荷。
所以,無論是操作系統的界面,各式各樣的菜單欄目,還是隨時跳出的各種消息提醒,都會給閱讀造成不必要的干擾,大腦在排除這些干擾的同時,必然會增加認知負荷。
并且,即便我們不用手機,僅僅是把它放在旁邊的桌子上,也會讓我們產生錯過消息,漏掉重要事項的焦慮,進而影響完成其他任務的能力。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在《腦與閱讀》這本書中,“神經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歐洲大腦獎得主迪昂院士,對大腦的閱讀機制,做了深入的剖析,并用嚴謹的科學數據,解釋了“讀書”的重要性。
迪昂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神經元再利用”的假說——人類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與學習能力,大腦并不像一塊白板那樣吸收周圍環境中的一切信息,而是根據不同的用途進行最少的調整,來適應特定的文化的。
閱讀再利用了人腦視覺區域的局部功能,形成出專門用于閱讀的神經回路,在專門的腦區進行視覺單詞的識別活動。這個神經網絡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能夠再利用,從而幫助我們認知字母的形狀。
神經元可再利用,我們才能掌握漢語、英語等特定語言的書寫規則,形成不同的文化素養。
大腦的生理構造天然決定了閱讀的速度,但人類可以選擇對信息的重視程度,閱讀你已經慣常閱讀的信息,自然可以“一目十行”,而閱讀陌生信息,你也只能服從大腦的認知規律,好好地坐著桌子前圈畫重點。
要做個聰明的閱讀者,不妨從現在開始,多多學習閱讀的元知識——腦科學。有技術性地跟大腦做朋友,大腦也會技術性的幫助你更好地閱讀。
想要提升認知能力和思維層級,成為一位真正的“智者”,親自閱讀,更多地閱讀紙書,仍然是一條最有效的路徑。
點擊加入會員!
全年買書享5折~
本期策劃:xiaoyu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