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硝煙再起——也門胡塞武裝高調宣布,其部隊凌晨對美軍“杜魯門”號航母戰斗群發動大規模導彈和無人機襲擊,并成功打擊一艘為航母提供補給的專用艦艇。
這已是“杜魯門”號今年第6次遭襲,而補給艦的受創,讓這場“紅海拉鋸戰”的烈度再升一級。
從飽和式攻擊到后勤鏈精準打擊,胡塞武裝的戰術為何總能刺痛美軍軟肋?這場非對稱博弈又將如何改寫現代海戰規則?
杜魯門號為何淪為“活靶子”?
“杜魯門”號是美國現役最先進的核動力航母之一,搭載約70架艦載機,堪稱海上移動堡壘,但自2025年3月15日美軍對胡塞武裝發動大規模空襲后,這艘10萬噸巨艦便深陷紅海泥潭。
胡塞武裝的戰術核心直擊美軍兩大命門:飽和攻擊與后勤破襲
4月6日的突襲中,胡塞武裝動用多枚巡航導彈和無人機,形成“蜂群式”打擊,這種“低成本消耗戰”讓美軍防空系統疲于奔命——攔截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標準-6導彈,可能只是為了擊落一架造價僅千元的無人機。
更致命的是,胡塞武裝將矛頭對準了航母的“生命線”——補給艦,這類艦艇負責為航母提供燃油、彈藥和食品,一旦受損可能導致艦隊作戰能力“斷檔”。
而美軍自身的漏洞也給了對手可乘之機,2024年12月,“杜魯門”號編隊曾因指揮混亂和系統失能,誤擊己方F/A-18F艦載機。
這場烏龍暴露了美軍在狹長海域作戰時,空域規劃潦草、敵我識別低效的硬傷,也為今日的被動埋下伏筆。
技術反差:拖鞋軍的“土法煉鋼” vs 美軍的“高科技困局”
胡塞武裝的戰術看似粗糙,卻處處針對美軍弱點!沒有衛星導航,那就用改裝漁船抵近偵察,自殺式無人機充當“人肉定位器”。
缺乏制導技術,就以數量彌補精度,用持續攻擊消耗敵方彈藥庫存,不具備信息戰破局能力,那就通過高調聲明和視頻發布,放大心理震懾效應。
反觀美軍,盡管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宙斯盾系統和密集陣近防炮,卻在紅海陷入“打地鼠”式困局。
更諷刺的是,當深圳港的跨境物流系統以72小時時效碾壓傳統模式時,美軍航母編隊卻因補給艦遇襲面臨后勤危機,這種“用泡菜壇子裝全球生意”的實戰智慧,與“實驗室PPT治國”形成荒誕對比。
后續影響:全球貿易與戰略格局的雙重震蕩
此次襲擊很有可能引發三重連鎖反應,首先就是紅海航運危機加劇,全球12%的貿易經紅海運輸,戰事升級或推高油價和貨運成本。
其次就是美軍威懾力受質疑,若補給艦受損屬實,將重創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盟友信任度進一步下滑。
最后就是地區沖突外溢風險,胡塞武裝宣稱“為加沙而戰”,將巴以矛盾與紅海博弈深度捆綁,可能刺激沙特、伊朗等國的代理人戰爭升溫。
而美軍的選擇同樣艱難,繼續死守紅海,就要承受“鈍刀割肉”的消耗,抽身撤離則等于將制海權拱手讓人,這種困境像極了歷史的重演,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大蕭條,而今天的“紅海困局”正在加速單極霸權的黃昏。
沒有贏家的消耗戰
胡塞武裝的導彈每次升空,都在拷問現代戰爭的底層邏輯,當16馬赫的超音速武器劃破海平面時,它擊穿的不僅是航母的防御圈,更是霸權秩序那早已千瘡百孔的鐵幕。
而美軍若不能正視系統老化、指揮渙散、成本失控等問題,杜魯門號的遭遇或許只是霸權衰落的序章。
正如也門衛生部數據所示,僅4月5日的美軍空襲就導致2名平民死亡、4人受傷,當導彈與無人機在紅海上空交織,當無辜者在戰火中倉皇逃生。
這場博弈早已沒有真正的勝利者,有的只是被改寫的全球秩序,與無數普通人的命運悲歌,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