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湖州4月6日電(胡豐盛)清明時節,浙江湖州的德清、南潯等地輪番上演的“軋蠶花”活動,吸引數萬游客涌入杭嘉湖平原。當養蠶業淡出日常生活,這項千年民俗卻以蠶花巡游、非遺市集等新形式煥發活力。
人們不禁好奇,它為何能在現代社會歷久彌新?
據考證,“軋蠶花”誕生于宋代杭嘉湖蠶桑經濟的繁盛期,最初是蠶農祈求蠶繭豐收的群體性活動。隨著產業變遷,其功能已從“田間祈愿”轉向文化認同構建。浙大城市學院傳媒與人文學院院長沈愛國認為,延續多年的蠶花廟會,本質是“絲綢之府”文化基因的延續——“當萬人聚集祈福,傳統便不再是書本里的符號。”
4月4日,新市古鎮清明“軋蠶花”民俗,蠶花姑娘在分享祝福。新市鎮供圖
在德清新市古鎮,00后“蠶花娘娘”羅嫣琪的成長軌跡印證著這種傳承。兒時追著巡游隊伍討要蠶花的女孩,如今身著古法絲綢華服端坐轎中。角色的轉換印證著民俗生命力的源泉,“當年輕人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文化才能真正活起來。”
這種參與感正給“軋蠶花”民俗活動注入新活力。新市古鎮的蠶花巡游中,既有頭戴蠶花的“蠶寶寶”孩童方陣,也有青年用現代舞蹈重新詮釋《掃蠶花地》。正如羅嫣琪所言:“現在的廟會既是民俗盛宴,也是古今元素的完美碰撞。”
這也是沈愛國所強調民俗活動價值,“人流聚集必然帶動旅游消費,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新市蠶花廟會期間,周邊民宿入住率達95%。
更深層的變革在于產業模式創新。南潯含山未來合創谷以蠶花文化為紐帶,孵化出蠶絲手作體驗館、民俗文創品牌等十余個創業項目;德清推出的蠶花主題數字藏品,用區塊鏈技術留存文化印記。傳統民俗不再停留于表演,而是通過“文化—產業—消費”的鏈條,成為驅動經濟的“軟實力”。
“擠在人群里‘軋’熱鬧時,突然理解了蠶花對江南人的意義——那是土地的儀式感。”在新市,一位上海游客李先生的感言,道出活動引發共鳴的關鍵。沈愛國則認為,“新媒體時代線下聚集的稀缺性,反而強化了民俗的社會功能,地域文化認同有了具象表達。”
對羅嫣琪而言,這份認同更顯厚重。巡游途中,她將蠶花撒向歡呼的人群,那一刻,“漂亮姐姐”的稱呼已超越視覺符號:“蠶花姑娘不僅是祈福使者,更是文化傳承的橋梁。”“春來新市軋蠶花,沾得一身好福氣。”這句話恰如其分地凝練了傳統民俗的現代使命——在傳遞美好祝愿的同時,讓文化基因扎根人心。
從田間祈愿到數字IP,“軋蠶花”的蛻變印證,傳統文化生命力源于持續流動。當古老儀式被賦予參與感、年輕態與產業價值,民俗便在與時代的對話中完成了自我更新。這種流動的傳承,或許正是中華文明綿延千年的深層密碼。(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