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王星的名字,最近幾天再次登上熱搜,卻帶著一絲血色。
半年前,他在泰緬邊境那場噩夢般的綁架經歷,曾讓全網都跟著揪心。
一個懷揣演員夢的年輕人,被虛假的劇組邀約騙出國門,轉手賣進詐騙園區,手腕上綁著發圈摩挲求生。
直到女友嘉嘉教科書般的求救,在網絡上掀起輿論的狂風浪潮,他才僥幸脫險。
而《無限超越班3》的播出,卻讓這場噩夢以另一種方式重現。
節目組遞給他的考題,是"演一個被綁架的人質,用最后的機會給家人打電話"。
鏡頭前的王星,寸頭下眼神閃爍,電話那頭是虛構的"女友"。
可他顫抖的聲線、反復摩挲手腕的小動作,以及那句哽住的"以后不想坐地鐵就打車",讓觀眾瞬間被拽回他真實的恐懼里。
導師席上,楊天真抹淚,吳鎮宇沉默,郝蕾感嘆"沒有親身經歷演不出這種層次"。
可當掌聲響起,彈幕卻炸了:
"這是演技考核,還是在吃人血饅頭?"
"節目組在傷口上撒鹽的樣子,真難看!"
不僅如此,導演吳彤以及浙江衛視的評論區,也是罵聲一片徹底淪陷。
網友們義憤填膺的焦點,在于那道近乎殘忍的考題。
王晶輕描淡寫地問:"能演嗎?"。
王星點頭的瞬間,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意識到,這不僅是表演,更是一次公開的自我解剖。
他佯裝鎮定地對"女友"說,"導演夸我演得好",轉頭卻因情緒崩潰向"綁匪"道歉。
他擠出笑容聊極光旅行,手指卻把衣角攥到發白......
這些細節太真實,真實到讓人不適。
當綁匪的槍口和綜藝的鏡頭重疊,我們究竟在看一場戲,還是在圍觀一個人的PTSD發作?
節目組的算盤,其實很明白。
王星身上最大的話題,就是"那個從緬甸逃回來的演員"。
他們需要這種沖擊力,就像把柯淳的浮夸哭戲剪成反面教材,用曾志偉的毒舌制造熱搜。
但問題在于,當真實苦難成為綜藝的賣點,"藝術源于生活"就變味了。
王星說想"以演員身份被記住",可節目組給他的高光時刻,偏偏是讓他把人生至暗時刻再咀嚼一遍。
更微妙的是,女友嘉嘉全程陪同錄制,鏡頭頻頻掃過她含淚的臉。
這到底是情感支持,還是節目組刻意強化"綁架事件當事人"的標簽?
支持者說這是"用痛苦熬成藝術"。
確實,王星的表演堪稱教科書級別,那些生理性的顫抖和壓抑的哭腔,任何表演課都教不出來。
然而,反對者的憤怒,更值得深思。
如果下次有個演員遭遇車禍,是不是該讓他演"瀕死搶救"?若有人失去至親,是否該安排"臨終告別戲碼"?
當綜藝把創傷當成演技的捷徑,所謂的"真實感"就成了最虛偽的消費。
更何況,王星并非自愿選擇這個題材,是節目組把綁架戲塞到他手里,再以"他同意了"來免責。
回頭看泰國警方當初的詭異操作:他們一邊宣布王星是受害者,一邊試圖讓他對外宣稱"旅行愉快"。
如今《無限超越班》的做法何其相似——用掌聲包裹傷口,用流量兌換痛苦。
真正的殘忍,從來不是展示傷疤,而是把傷疤變成收視率的密碼。
王星值得更好的舞臺,而不是被釘在"綁架幸存者"的標本架上。
當他說"想被看見"時,期待的該是《獵罪圖鑒2》里的角色,而非這場近乎行為藝術的自我剝削。
節目組的操作像在刀尖跳舞。
他們賭王星能承受,賭觀眾愛看"真戲真哭",卻忘了真正的尊重,是給他一個與創傷無關的機會。
綜藝可以殘酷,但不該殘忍。
演技需要生活,但不需要血淋淋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