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3年2月,美國紐約舉辦了一場隆重紀念美國已故總統里根的招待會,而在招待會當天,卻發生了一件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一位美國上將大步走向當時已經百歲高齡的基辛格,直接問道:“中國的崛起已不可阻擋,美國究竟該如何戰勝中國呢?”
這番發言一出,現場的人都忍不住看了過來。
面對如此大膽的問題,基辛格并沒有正面作出回應,而是在兩名年輕人攙扶下,拄著拐杖走上演講臺演講。
基辛格有多了解中國?
基辛格之所以如此了解中國,是有原因的。
1971年,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中美關系迎來了轉折點。
尼克松派基辛格探討與中國接觸的可能性,基辛格因此秘密訪華,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進行會談。
這次短暫但意義重大的訪問,為1972年尼克松總統歷史性訪華鋪平了道路,并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自那以后,基辛格與中國打了多年交道,因此他比其他美國政客更了解中國。
他不僅在尼克松和福特政府時期,直接參與中美之間的多次高層會談,而且在退休后仍多次訪問中國,累計訪華次數超過一百次。
似乎這個東方文明古國有種神秘的力量讓他著迷。
在撰寫《論中國》的時候,基辛格甚至還花了大量時間閱讀和研究中國古典文獻。
在這本書的序言部分,他寫道:”美國贏得了冷戰后,中美關系便成為爭取世界和平與全球福祉的核心要素。“
作為一個頗為了解中國的美國人,基辛格十分明白兩個國家之間的差異。
在那場紀念里根招待會的演講現場,他緩緩說出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經歷了無數的變遷,但他們的國家始終保持著一種強大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源于他們的文化、傳統和人民對國家未來的信心。”
基辛格頓了頓,繼續說道:“美國只有當國家凝聚力比中國更強時,才可能在這場競爭中占據上風。”
這番話令在場眾人沉默了。
基辛格沒有談軍事、沒有談經濟、甚至沒有談外交,而是直接指出了美國的根本問題——美國缺乏足夠的凝聚力。
美國面臨的挑戰
不得不說,“姜還是老的辣”,作為冷戰期間就活躍在世界舞臺的政客,基辛格這番話直指美國當前面臨的核心挑戰。
而想要減少影響,就需要更多的凝聚力。
蘇聯還在時,美國內部的凝聚力遠非今天能比,冷戰時期的美國為了和蘇聯在太空爭高下,國會甚至可以批準阿波羅登月這個完全“浪費錢”的項目。
而這,正是目前缺乏凝聚力的美國所不具備的。
2022年,基辛格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美國必須正視中國的崛起,而不是一味地采取遏制政策。
當時基辛格的觀點在美國政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以原先共和黨建制派為首的右翼鷹派政客的反對。
但也有一些理性的聲音認為,美國應該以更加務實的態度與中國展開合作,而不是一味對抗。
對抗不能不解決問題
在全球化時代,中美兩國的經濟已經深度交融,簡單的“對抗”并不能解決問題。
基辛格的智慧在于,他始終以全球視角看待問題,而不是局限于單一國家的利益。
美國如果想在21世紀繼續保持領先,就必須調整戰略,以更加開放和務實的心態,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展開合作。
因為中國的崛起從來都不是美國衰落的原因。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不遺余力地對中國進行軍事圍堵,結果呢?反倒讓中國鐵了心發展原子彈,“促使”中國成為了核大國。
同樣的,八九十年代,美國在制造業上同樣對中國進行排擠,結果再看如今的情況,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反倒成了制造業大國。
類似的事情發生在各行各業上,美國的限制從來都不能真正讓中國的發展停滯,甚至往往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結語
基辛格的演講不僅是對那位美軍上將的回答,更是對整個美國社會的警示。
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美國能做的不是“戰勝”中國,而是如何在全球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只有當美國解決了自身的問題,恢復國家的凝聚力,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