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馬琰銘正式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這一任命在教育界引發廣泛討論。爭議的焦點并非其學術成就或管理經驗,而是其第一學歷——本科和碩士均畢業于非“雙一流”高校延邊大學。這一現象折射出社會對教育評價體系的固化思維,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第一學歷歧視”的合理性與危害性。
一、爭議的本質:學歷偏見與能力評價的沖突
馬琰銘的學術履歷堪稱耀眼:延邊大學本碩畢業后,于吉林大學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高壓物理研究,提出CALYPSO材料結構設計方法并獲國際認可,發表論文300余篇,三次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7年起連續七年入選全球高被引學者榜單。然而,部分網友質疑其“延邊大學出身”,認為其“第一學歷不夠頂尖”,甚至將地域偏見(如“投資不過山海關”)與學術能力掛鉤。
這種爭議反映了社會對學歷的過度崇拜。長期以來,名校出身被視為能力的“護身符”,而普通院校畢業生則需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證明自身價值。教育部雖已推行破除“唯學歷”等“五唯”評價政策,但現實中“清北復交優先”的隱形門檻依然存在。
二、學歷與能力的辯證關系:以馬琰銘為例
馬琰銘的成長軌跡恰恰是對學歷偏見的有力反駁。延邊大學雖非頂尖名校,卻為其打下扎實的學術基礎;吉林大學的博士階段則成為其科研騰飛的起點。他的國際視野(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國的科研經歷)與跨學科管理能力(創建吉林大學跨學科創新研究院)進一步證明,個人的發展潛力遠超學歷標簽。
更值得關注的是,馬琰銘的任命并非個例。近年來,吉林大學因其“盛產高校校長”被稱為“校長搖籃”,如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于吉紅等均出自該校。這側面印證了高等教育評價應注重長期成長而非初始起點。
三、教育評價體系的深層矛盾
1. **“高考定終身”思維的延續**
網友對馬琰銘的質疑本質上是“高考決定論”的延續。將高考成績等同于終身能力,忽視了個人在后續教育、科研與實踐中的動態成長。這種思維不僅窄化了人才選拔的維度,也加劇了教育內卷與社會焦慮。
2. **政策導向與現實的割裂**
盡管教育部強調破除“五唯”,但高校招聘、職稱評定中仍存在隱性的學歷門檻。例如,北大博士因“第一學歷非985”求職受阻的案例屢見不鮮。政策落地需配套更科學的評價機制,如代表作制度、同行評議等。
3. **對“逆襲者”的包容度不足**
社會對“逆襲敘事”的矛盾態度在此次事件中顯露得很清楚:一方面推崇“英雄不問出處”,另一方面又對非名校出身者充滿懷疑。這種雙重標準阻礙了教育公平與人才流動。
四、破局之道: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1. **強化能力導向,弱化學歷標簽**
學術成就、管理經驗、社會貢獻應成為評價核心。馬琰銘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全球高被引學者身份、國際獎項(如Walter Kohn獎)等硬核指標,遠超“第一學歷”的象征意義。
2. **完善人才選拔機制**
高校領導任命需綜合考察學術領導力、戰略視野與治校理念。馬琰銘在吉林大學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的經驗,以及他在浙大首次講話中強調的“創新創造是浙大精魂”,均展現其治校潛力。
3. **推動社會認知轉型**
需通過輿論引導消解學歷偏見。正如網友所言:“若以第一學歷論英雄,馬云(杭州師范學院畢業)也不該成為商業領袖。” 教育的目標應是激發個體潛力,而非制造等級枷鎖。
結束語
馬琰銘的任命爭議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教育評價體系亟待改革的深層問題。在建設人才強國的背景下,我們更需要以開放心態擁抱多元成長路徑,讓“能力證明價值”取代“學歷定義人生”。正如馬琰銘在浙大畢業典禮所言:“一入浙大門,就是浙大人。但要成為真正的浙大人,須有創新之魂。” 這句話,或許也是對教育公平與人才評價的最佳注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